德国人史图博征集的海南珍贵文物年底要“回家”

2017年06月19日 07:50 新浪海南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年前,省博物馆意外发现德国人史图博征集到一批海南珍贵文物保存国内

  史图博的宝贝年底“回家”展出

史图博拍摄的黎族妇女。史图博拍摄的黎族妇女。
史图博拍摄黎族妇女织布。史图博拍摄黎族妇女织布。

  2015年,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一次与南京博物院的交流活动中,得到了一条振奋人心的线索:史图博除了里程碑式的为海南奉献了《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外,还广泛地征集了一大批黎族、苗族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物,在南京博物院就收藏一批史图博征集的文物。得到这一令人兴奋的线索后,省博物馆“顺藤摸瓜”,发现在民族文化宫以及故宫博物院,也都分别收藏着史图博征集的文物,共计300余件。

  日前,省博物馆邀请来自相关收藏单位的文博专家,再一次重走“史图博之路”,寻访沿线少数民族文化。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将史图博征集到的这一批文物请回海南展出。

  南国都市报记者易帆

  里程碑式的奉献

  《海南岛民族志》记录鲜活黎族文化

  史图博,1885年6月19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生理学家、耶拿大学教授。

  1924年春,史图博应同济大学邀请到同济大学任教,担任同济大学生理学教授、同济大学生理学馆主任等职务。史图博除了讲授生理学,还醉心于人类学研究,他对东方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尤其感兴趣。

  在德国外交部的支持下,1931年和1932年,史图博两次来到海南岛,深入五指山地区对黎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其考察对海南岛黎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提出了海南岛黎族的来源、族群分类与分布、民族特征与文化遗产,其成果《海南岛民族志》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表示,《海南岛民族志》这部著作是史图博在两次田野调查所得的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书中保留了260多帧当时实地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深具历史文献价值。可以说,这部著作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黎族人民的鲜活生活史。这部著作,国际、国内学术界都有定评,认为是研究黎族的权威著作,开拓现代科学意义上研究黎族的先河。

《海南岛民族志》记录的黎族文物。《海南岛民族志》记录的黎族文物。
《海南岛民族志》记录的黎族文物。《海南岛民族志》记录的黎族文物。

  意外发现

  300余件文物将回海南展出

  “史图博的贡献不单是写下了《海南岛民族志》这本书,他当年寻访海南所收集的黎族生产生活用具一件都没有带出中国,并留下了珍贵的图片资料。我认为,史图博不仅是个文化人,更是中国的国际友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冯昆思,在重走“史图博之路”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史图博为《海南岛民族志》作序时写道:“海南岛很快就要逼近巨大的迅速的文明化运动。在没有全部失去尚可窥视其原始状态之前,今天必须写下这些东西,因为这是最后的时机了。”正是这样对传统文化记录、保护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史图博在以文字记录的同时,还拍了许多珍贵照片,同时,他还征集了一批珍贵民俗文物。

  “这些文物大多是黎族苗族等海南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用具,以及服饰等。”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告诉记者,这些文物在《海南岛民族志》中均有记载,包括独具特色的骨簪、刀鞘等。

  史图博所收集的300多件海南民俗文物于1946年由当时的中央博物院收购,后来被分散收藏,如今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有其中的200多件。

  海南省博物馆藏品征集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辉山透露,省博物馆计划于今年年底,将史图博征集到的这一批文物请回海南展出。省博物馆的提议得到了相关收藏单位的认可和支持,目前,展览正在筹备阶段,届时将展出200件文物,史图博征集收藏的文物将与省博物馆现有的民俗文物一同展出,形成对比,让参展观众更加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民俗魅力。

  来源:南国都市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