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玉圃书画与市场的对话(3)
理论和实践自古以来都是相辅相成,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虽然属于戏论,但我说:一个画家应该先有文化。 父亲对此当然也是无话可说了。他小时仅是初中毕业,后得力于自学古汉语,一本《李太白全集》曾经全部背下来,包括注释等等,所以对于古文化是扎下了很深厚的底子。当初他还是农民的时候,作家刘焕鲁先生就是他的诗友,常从济南骑自行车到农村,找他谈诗论画的。 更重要的文化修养还是家乡整个的文化氛围,人情的你来我往,父子亲情、夫妻和谐、朋友仁义、孩子孝顺等等感情上的文化滋润,使他的文化价值观定位在传统文化之上,一辈子也不可能脱离传统,所以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吧。
所以我总结父亲的绘画理论,其实比较简单。他推崇画道论,以道御画,以画会道。绘画在他来说是服务众生最终幸福的一种手段,他希望通过绘画获得这种幸福,也希望其他人,无论是他的学生,还是他的知音都能通过他的画获得这样的幸福。 所谓的“无心为画”就是这个概念,无心怎么作画?有心的时候就有心机,有了机心就画不好画,所以无心才能作画。古人说“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就是这个意思。
而具体的技法性问题和诸多学术问题,我希望大家可以他的理论著作中去研究。他的书在网上已经流传很多了,具体的理论著作主要有《山水画画理》、《南田画跋解读》、《石涛画语录解读》和《樗斋诗丛》、《樗斋画潭》。其中《石涛画语录解读》正在处理稿件,《樗斋画潭》作为他的理论论文汇总集2014年4月就会出版,其他的都已经在网上有销售,有的甚至已经二版了。
□陈传席先生曾经把中国画分为“入世之画”与“出世之画”,就陈老师的画法而论,显然属于后者。而陈老师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大抵也是一个不去勾心斗角,不为名利,甚至只是过着平常的恬淡生活的人。他从事绘画创作除在高校执教席外,可能就是寄托自己的胸次,即少展览,也少发表,更无炒作,中国画创作对他而言或仅是其最基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他的画作是何时进入市场的﹖包括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市场的﹖他本人对个人中国画市场所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传席老师是我尊敬的人,但“入世之画”和“出世之画”的提法我不是很赞同。在我看来,所有的画都是入世的。可能陈老是从作者的创作心态来界定的,但从市场或者社会学角度看,它们都会对社会心理造成影响,都在试图改变赏者、或者藏家的心态,只不过采用的方式不一样。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无论儒道释文化,还是民间的神道文化,哪一个不是为了服务于我们当下的人生?
父亲认为人类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分别,“所以我们看待一种文化,看待一种艺术,有时候不仅仅是看他的表象,还必须看他的本质,看他文化源流究竟什么地方流出来的?而且这个文化源流他要流向何处,他要把整个的人类带向何方,是长治久安,还是躁戾竞逐、是和平还是战争甚至毁灭?我过去经常说人类创造一种文化样式,首先本着什么样的宗旨?我想首先应是本着人类自身生存的这么一个根本利益出发的,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无外乎此。但是利益有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差异,所以这就造成了整个世界文化现象混乱,各式各样的提法互相冲撞。”
只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则“传统绘画究竟什么样才算优秀?我们就用这个标准衡量它,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那么我们就肯定他、坚持它,要弘扬它,如果它不是那么优秀,我们就修正它,不断修正它,调整它,让它走向正轨,如果是特别不好的文化我们还可以抛弃它。我们用这个标准,只要找到了这个标准,我们再看待文化乃至绘画艺术的时候,就不至于彷徨疑惑。”
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他是积极入世的,只不过他用的是老庄佛释的减法,而不是儒家的加法,是“有所不为”之后的“有所为”。这个问题我必须说明白。大家都知道加法可以达到幸福的彼岸,实则减法一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是看执行的人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了。
在父亲来说,他并没有特别反对他的画入市场。从我母亲的记忆里,自从嫁到我们家,春节时候老人孩子都需要吃饭,家里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就只能去集上卖画。她那个时候拿着父亲的画去卖,一般是2块钱一张,好的2块五毛钱。父亲最好的朋友之一王其梅就是这个时候认识父亲的,他看到画好,就等着母亲卖完了之后,跟着母亲去家里结识了父亲。那应该是1970年左右了。在采访画家张宝珠先生的时候,他也曾提到曾经和父亲一起去曲阜泰安卖画,摆地摊,结果被当时的城管给没收了的故事。可见父亲对于画画挣钱养家,一点不觉得惭愧,干干净净的,有什么不安的?
后来父亲在山东画界有了小名声,继而又考取了研究生,画价就高了起来。父亲有了工资,家境稍微能安定之后,对于市场的态度基本是守株待兔的方式,一般非特别需要钱的时候,比如家里的舅舅要盖房,侄女要上班等特别时刻,基本不再刻意去找市场了。但市场来找他的时候,他也会配合,也没有板起脸来拒绝。可惜他和母亲,一个是书生意气,一个是农村妇女,还是被很多人骗了。不过我母亲说,即使被骗我们过得也比很多人好,知足就可以了。
以此看,父亲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市场的,他非常反感市场至上的风气影响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但却不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市场,而是认为书画艺术家自己缺乏抵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甚至市场本身就是为了盈利的,它对中国书画的运作使很多人,尤其是书画艺术家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父亲说也是好事,毕竟画家们可以安心画画了。只是可惜很多画家反而因此心乱如麻,跟着市场的节奏跳舞,那真的不是市场的错。
□我多次听您谈及,现今陈老师有关个人中国画市场的诸事宜全交付于济南文鼎轩画廊老板郑凯先生打理,并且这种良好的经纪关系已经延续十余年之久,这在画家与经纪之间是十分罕见的。一般而言,每一位画家初涉市场时,多赖于经纪人的奔走,当这一画家市场兴起时,因为各自利益关系的冲突,两者往往是不欢而散,乃至交恶。郑先生的有关情况可否向我们透漏一下﹖郑先生主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经营陈老师的作品﹖为什么陈老师与郑先生的经纪关系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达十年之久并延续着﹖您个人认为他们两者间合作成功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郑凯是山东济南人,从小就喜欢画画,懂画,性格也比较直爽和爱好,这是父亲和他能一直合作的前提。郑凯做个体户的时候就听说了父亲的故事,产生了一种模糊的偶像崇拜。后来看到作品之后,又看懂了父亲的画,一时间自己的绘画理想有了呼应,大概有一种四顾无人的感觉,所以就开始做父亲作品的专卖店。从1997年一直坚持到现在,两个人配合得很好,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郑凯就像我们的哥哥,很多时候他都在替我和我哥尽孝,我十分感激他。
他的经营方式我还真不是太了解,建议你有时间跟他聊聊。
至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合作成功的最重要经验,我觉得是互相信任和互相帮助。一个字:“让。”郑凯卖得好了,就主动给父亲涨钱,经常是父亲卖800,他给1000,甚至时不时说老师啊,我们的作品该提价了。而父亲在郑凯困难的时候,也会主动从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包括多给一点画等等。实际上他们俩的关系和父子差不多,这是父亲对学生的一贯态度。我对此是由衷开心,而不是嫉妒。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郑凯现在对于近代书画的鉴赏水平相当高,平常很多人都请他代为鉴定,有非常好的信誉。所以他更多的时候是从其他领域挣钱来补贴这边。当然了,这几年父亲的绘画水平终于获得市场的认可了,很多人开始看得懂他的画了,郑凯的幸福生活也就开始了。
这样,两个人比较懂得惜福和知足的人就更不会有什么矛盾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