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铭:历代梅画名家名作概观

2017年08月03日 16:1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师法自然,画梅须知自然之梅。

  梅花原产自我国南方,《诗经》里就有“摽有梅,其实七兮”的记载。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3200年的历史。隋朝,有才子赵师雄在游广东罗浮山时遇见梅花仙子之传说,“罗浮”后来成了梅花的别名。中国人喜梅、爱梅,赋梅以人格化的特征,并将之尊为“四君子”之首。

  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用梅花去表达高洁、坚强、谦虚的情怀,是中国文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有许多赞美梅的作品。北宋诗人王安石有《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当冬天万物还在沉睡的时候,一朵朵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争奇斗艳。它不与百花争春,而独自在严冬里吐露芬芳。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在《卜算子·咏梅》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以此表达对梅花的赞美。

  梅是历代画家喜爱的题材。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尊为“四君子”。梅花和喜鹊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梢……对梅的描绘是人们对高洁品格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绘画史里,历代画梅的画家可谓人才辈出。五代南唐的滕昌祐和徐熙就以画梅花而闻名于世。滕昌祐画的梅花苍劲老辣,设色厚重脱俗。而徐熙画梅用笔勾勒着色,设色风格清新雅致。徐熙的孙子徐崇嗣则另创新法——不注重线描而以丹青白粉层层点染,形成了没骨风格,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宋徽宗 赵佶《梅花绣眼图》宋徽宗 赵佶《梅花绣眼图》

  宋徽宗赵佶虽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画家,传世作品有《梅花绣眼图》《梅花山禽图》等。《梅花绣眼图》中,梅花枝干俊俏苍劲,梅枝上的几朵花或绽放、或含苞,生动自然。一只绣眼站立枝头,一边鸣叫一边左顾右盼,与雅致的梅花相映成趣。从这幅作品中也可看出宋室皇家的审美趣味。梅的画法精细纤巧,刻画工整细腻,梅花色泽清雅、敷色厚重,人工修饰痕迹较重。同一时期的画家宋伯仁,为了画梅花,自己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时,他都从早上观察到傍晚。通过细致观察,他把梅花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画稿,集结撰绘了我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动态的《梅花喜神谱》,成为经典不朽佳作。

南宋 扬无咎 《四梅图》南宋 扬无咎 《四梅图》

  南宋画家扬无咎的《四梅图》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特色。此图描绘了梅花未开、待放、盛开、将残的四种状态。其墨梅一改彩染或墨晕花瓣的手法,而改为淡墨描线、层层分染,具有墨韵生动、清新雅致的风格。这既不同于这一时期重染艳丽的宫廷“院派”,也不同于狂放恣意的逸体风格。另一位画家马麟(马远之子),幼承家学,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润遒劲,画风秀丽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其作品《层叠冰绡图》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有“疏枝瘦影传芳信,绿萼鲛仙展玉姿”之意。两枝梅花一枝昂头向上,一枝低头含笑,充分表现了梅花俏丽的姿态。花瓣外沿和背面施以厚重的白粉来强调梅花的冰清玉洁。杨皇后用“层叠冰绡”四字形容,恰如其分。此梅也被称为“官梅”。

元代 王冕 《墨梅图》元代 王冕 《墨梅图》

  元代,吴镇、王冕、钱选、吴瓘都是画梅高手。王冕的《墨梅图》中,一枝梅花从画面右上角向左边伸展开来。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此作构图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墨色浓淡变化丰富、层次分明。整幅作品没有设色,恰好符合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是画家借物抒怀、借梅自喻的情感表达。画上王冕自题的两首咏梅诗与画中之梅相辅相成,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明代 陈宪章 《万玉图》明代 陈宪章 《万玉图》

  到了明代,画梅佳作不胜枚举,有陈宪章的《万玉图》、文徵明的《冰姿倩影》、徐渭的《梅花》、陈继儒的《梅花图》册、陈洪绶的《梅花山鸟图》等。在诸多画梅作品中,《万玉图》能名垂史册,与其构图密不可分。陈宪章的这幅作品妙在繁茂,同时又能做到繁而不乱、别有韵致。画繁密的梅花比画疏影横斜的梅花更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弄得层次不分;而在《万玉图》中,树干的构图长处疏、短处密,梅花在交错处密、疏散处疏,很好地拉开了层次。虽有“万玉”,却无丝毫杂乱之感。《梅花山禽图》中,一株枝干坚硬苍劲的老梅于一巨大太湖石后盘绕而出,枝丫上梅花盛放,暗香润心。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仰望着盛开的梅花,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整个画面构图独特,给人以淡雅宁静的感觉。

清代 弘仁 《梅花》清代 弘仁 《梅花》

  清代画梅名家有弘仁、石涛、恽寿平、高凤翰、汪士慎、金农、李方膺、罗聘、虚谷、赵之谦等。恽寿平的画风清新雅丽,其没骨画法风靡一时。他在继承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的基础上,又结合黄筌的艺术精髓,主张形象写生,以花传神。其融合工笔与写意的精华,作品中既有工笔画的惟肖形态,又有写意画的惟妙笔墨意境。

清代 吴昌硕 《红梅图》清代 吴昌硕 《红梅图》

  近现代名家中,吴昌硕、张大千、刘海粟、陆俨少、陈少梅、陈之佛、于非闇、田世光、于希宁等都曾创作出颇具时代特性的梅花作品。他们风格各异,传统功力深厚,笔墨苍劲有力,更反映出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海派”大写意画家吴昌硕的《墨梅图》为例。此幅作品用笔苍劲老辣,将大篆和草书的笔法融于梅枝间,画出了梅花的质感和精神,古韵盎然。此作在构图和布局上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三角型的构图方式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给人以稳定之感。墨梅在画面右上倾斜至左下,题款则在左上角空白处与梅花形成疏密有致的对比,且主次分明,十分巧妙。

近现代 张大千 《老梅图》近现代 张大千 《老梅图》

  张大千非常爱梅,他对梅花的痴迷程度被世人喻为“现代梅痴”。即使是在旅居美国时,他对梅树依然念念不忘。为了将旧金山的居所变成自己心仪的样子,他将附近园林跑尽,不惜花重金购买。可见,张大千对梅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的梅花作品,无论是繁复的还是稀疏的,无论是雄健老辣的还是清雅秀丽的,均能传递出梅花高雅洁净的神韵和孤芳耐寒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梅花代表作品风格多样。写意梅花有于希宁的《翠竹腊梅》和孙其峰的《白梅双喜》等,工笔梅花有于非闇的《梅花双禽图》、田世光的《迎春》、张其翼的《梅花双寿图》等。写意梅花延续了历代清劲、秀润的风格,而工笔梅花在表现技法上却有一个新的突破,以于非闇最为典型。于非闇学习、研究工笔花鸟画从清代陈洪绶入手,后来又对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多加分析、临摹,在白描勾线用笔上吸收了书法的运笔方法,呈现出多种不同风格:有些作品笔墨清新、含蓄秀雅,有些作品工整细致、色调浓丽……他笔下的梅花苍劲有力,梅花主干的线条虽然粗犷但不粗糙,笔法稳重老辣,细致的皴擦使枝干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再加上淡赭色的渲染,很有些古画的韵味,显得十分厚重,不会因为“艳”而显得“俗”。

  在当代,擅长画梅的名家有孙其峰、喻继高、龚文桢等。这些画家一方面承续传统,一方面在自己的绘画中加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而更重要的一点,他们均积极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精心培养人才,让梅的精神代代相传。

  历代画家风格各异,技法形式多样,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即便是一些“佚名”作品,亦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其根本原因是它们足够优秀,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修养才是立身之本,唯有好的人品、好的作品才能不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我们应该学习梅花那种不畏寂寞、敢于挑战的精神,让满纸清香流芳后世。

  文章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6年90期“国画研究”

林培铭林培铭

  林培铭, 1999年毕业于惠州学院美术系,结业于广州美院、天津美院。自幼受其父亲林细山影响,并受教于著名画家孙其峰、陈大羽、蒋采苹、李爱国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省市展出并获奖。现为清华大学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天津杨柳青画社特约画家,惠州学院国画导师,中国美协工笔重彩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约画家,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的美术教材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画册:

  2010年《工笔画白描教学示范:锦鲤画稿》(2012年第二印);

  2011年《美术基础教学系列丛书:工笔金鱼设色技》;

  2012年《中国画线描:百鱼画谱》(2013年第二印)

  2014年《中国画名家技法系列丛书:工笔鱼技法全解》、《实用白描画稿-原大版连年有鱼条屏》;

  2016年《实用白描画稿:原大版金鱼团扇》、《中国工笔画家艺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编著)等。

  2017年《中国画技法:水墨兰竹画法》《白描画稿:兰竹》;

  发 表 文 章:

  “艺术创作要无愧时代”《中国书画报》2014年第98期“国画创思”;

  “心随笔转,笔随鱼动” 《中国书画报》2015年第93期“国画创思” ;

  “只留清气满乾坤”,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6年第90期“国画研究”。

  “艺术创作要无愧时代”发表于《广东美术报》2017年;

  所著画册在全国新华书店,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方发行,被六十余家高校引进作为教学范本,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等。被国家图书馆、首都、上海、浙江、河北、天津等省市图书馆将其与明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一起永久收藏;作品广被国内博物馆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