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大家尊称她为“行为艺术之母”,这个女人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做出了令人难忘的和超验的行为艺术作品,打破了长期以来视觉艺术的边界。她的行为艺术已经称为一个传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40年来的艺术实践与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详细]>>

    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Marina Abramovic)最新行为艺术作品《512小时》正在伦敦海德公园的Serpentine Gallery上演。它是缓慢的、几近凝固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现代人具有激进性的身心体验。 [详细]

    【雕塑化的慢行为】展厅里大约有十来个表演者,你会看到他们似乎站着一动不动,或偶尔缓慢地行走。突然进入仪式性如此强的空间会让人很不习惯,参与者的第一反应是下意识地去模仿别人面壁、闭眼、站立,保持静止的状态越久越好,试图跟着一起体验身体凝固的极限,这一切和动作本身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接着,那些表演者偶尔会来凑近你,对你说些悄悄话,让你深呼吸,或者牵着你的手开始很慢地走路。 [详细]

    【放大的感官体验】专注是这个作品的关键词。工作人员给了参与者一些小镜子,让他们倒走,然后从镜像里观察那些在他身后倒走的人的脸和眼睛。还有非常微妙的身体反应:当两个人面对面走向对方的时候,感觉到对方的身体会有颤动。 [详细]

阿布拉莫维奇的经典作品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个人简介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个人简介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出生于前南斯拉夫,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行为艺术,被认为是上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是标准的“国际公民”。她的行为艺术以风格粗犷、狂野与大胆而闻名。毋庸置疑,她是行为艺术界最受瞩目的女艺术家,无愧于“行为艺术之母”的称号。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大量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触目惊心来描述她的很多作品毫不夸张。
    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到后来结识德国艺术家乌雷,再到后来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独立性探索。

第一阶段: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

节奏系列:5.2.10.0

从1972年起,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的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节奏系列”(Rhythm)。
    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或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带有某种象征性的“五角星”造型在她以后的创作中曾一再出现)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息,最后被抢救出来(《节奏5》Rhythm 5, 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类药物,在身体和意识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缓慢复苏(《节奏2》Rhythm 2, 1974);或者重复表演用数把利刃在指缝间进行飞快扎刺的俄式杂耍(《节奏10》Rhythm 10, 1973)。

节奏5 更多>>

    1974年阿布拉莫维奇在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学生艺术中心完成《节奏 5》,她在场地中央围筑了一个用汽油浸泡过的巨大的木质五角星,玛丽娜在五角星的外围点燃了它,剪下自己的头发、指甲投入火中,最后跃入五角星的中央场地,因缺氧而濒临窒息,被人解救醒来后,阿布拉莫维奇如此评价这一体验:“醒来后我很生气,因为我终于理解人的身体是有局限的,当你失去知觉时,你就不能控制当下,就无法表演了。”

节奏2

节奏10

节奏0

  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发现无论如何摆布,阿布拉莫维奇都不作任何反击,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 最终被他人阻止。在被人施暴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眼里已经开始有泪水,内心也开始充满恐惧,但是她始终没有做出身体上的反应。
    这件作品持续了六个小时,作品结束后,她站起来,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担心遭到报复,都开始四散逃跑。阿布拉莫维奇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节奏0

《节奏0》是阿布拉莫维奇的“节奏系列”终结作品,她第一次尝试和现场观众的互动效应,让观众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玛丽娜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由于作品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所以,玛丽娜承诺承担行为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全部责任。
    在场的观众们,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体上作画,有人帮她冲洗,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

第二阶段:和乌雷一起的行为艺术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乌雷

      旷世的爱情传说

      阿布拉莫维奇曾说过:“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她爱了,这段维持12年的爱情刻骨铭心。1975年,阿布拉莫维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来自西德的行为艺术家乌雷,两人同月同日生。这段爱情成就了两人行为艺术的高峰,他们开始共同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他们打扮成双胞胎,自称是“联体生物”,对彼此有着全然的信任。70年代末他们共同创作的“关系系列”和“空间系列”都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为艺术作品。

      《无量之物》

      1977年的《无量之物》:玛丽娜和乌雷两个人裸体站在意大利波洛尼亚一家画廊的入口处,观众只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狭小空间进入博物馆里。在生活中, 人类不仅会受到来自于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于人类本身的阻碍。就如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因为他人的介入而产生隔阂,使他们一时间无法联系和沟通。

      《情人--长城》

      在那一时期,玛丽娜和乌雷的关系曾经犹如异首同躯的联体生物般难以分割,这种“共生”的艺术生涯持续了12年,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阿布拉莫维奇希望以浪漫的方式结束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她在梦中得到启示,两人决定展开一次精神之旅。
          1988年,这对艺术情侣合作了他们最后一件作品《情人——长城》,地点是中国,历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总计行程超过4000公里,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挥手告别,这段旷世恋情落下帷幕。自长城分手,两人天各一方,乌雷从行为艺术界销声匿迹。

      第三阶段:独立性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实践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一方面继续进行行为艺术主题内容上的研究,一方面开始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比如尝试与戏剧导演米歇尔·劳勃合作实验舞台剧《传记》,注重语言和行为的偶发性;与电影导演皮耶·库力博夫合作纪实性的传记影片;并进入学院教学,以自己的方式讲授行为艺术的理念、方法,培养新的艺术家。[详细]

      阿布拉莫维奇:还有多少惊世骇俗

      《海景房》 House with Ocean View

      阿布拉莫维奇赤身裸体在画廊的墙壁上一个包厢似的盒子里淋浴,满画廊的观众都安静地凝视着她,只听到水滴溅在地上的声音和放在浴室地上的一个节拍器的响声。阿布拉莫维奇表情平静,死寂地站在那里任由水流经她的身体。她闭着眼睛,双手放在身体两边,手心向外,摆出一副极虔诚的姿势。时间在节拍器缓慢的嘀嗒声中消逝。几分钟之后,阿布拉莫维奇面部扭曲,努力张大嘴巴,似乎在做出一种发不出声音的嚎叫。[详细]

      《巴尔干巴洛克》 Balkan Baroque

      阿布拉莫维奇坐在由1500个血肉犹存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语调充满悼亡之气,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

      《艺术家在现场》 the artist is present

      《The Artist Is Present》在展览进行中,阿布拉莫维奇每天都会由她亲身演绎,总的时间跨度为700小时。

      1500位陌生人中,有些人甚至接触她的目光不过十几秒,便宣告崩溃,可阿布拉莫维奇却没有一丝情绪流露。

      一个人的出现让雕塑般的阿布颤抖、流泪,那就是乌雷。这对分别了22年的恋人再度相遇,伸出双手,宣告和解。

      蔡青说:“女行为艺术家天性细腻,可能做得比较动人……外形有优势,特别是在封闭国家,女艺术家的勇敢更加吸引人。”

      许多网友留言:“它反映的是都市中陌生人间的冷漠与质询。而当她与分别多年的旧爱重逢,也震撼了我。”

      纽约艺术评论界却认为,这个展览一点也不有趣,他们对于“重新”创作瞬间的现场艺术持怀疑态度。
      • 专题制作:于春艳 chunyan3@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