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仁:画廊经营困难但不容悲观

2016年06月16日11:2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如何判断一家画廊存在的意义?时间、眼光、专业度,画廊是艺术品流通的最初环节,同时,画廊自身也成为一个业态历史的见证者,用画廊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作为后来者的榜样。与所有企业一样,画廊的成长也分为几个阶段,每家画廊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和方向,他们或许经历过市场低谷、市场动荡、业务转型,经年累月累积起艺术家资源、藏家资源、社会效应资源。

  《艺术客》这一期专题聚焦在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画廊业态的成长历程,通过采访画廊主,了解画廊的成长史,同时谈论不同节点时曾遭遇到的问题。最终,不仅是为了完成一篇画廊成长的文献资料,也是希望透过被采访画廊的经历,记录画廊所代表的地区文化和市场化业态的背后,其所属艺术界的集体成长。

  希冀通过分布在中国内地、港台、日本、韩国的,经营超过10年的画廊的成长经历,给关注画廊业发展的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区域行业发展的视窗。

  香港艺人方力申的父亲方毓仁,在香港经营艺术品买卖生意逾三十年,见证香港由文化沙漠变身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方氏代理过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多不胜数,更俨如代言人身份替已故艺术大师吴冠中奔波发声。眼看画廊倒闭又萌芽,方毓仁庆幸自家的一画廊不被淘汰,虽然多次搬迁,今时今日能屹立中环,历尽中港画廊发展的云涌风起。

一画廊创办人方毓仁,在香港经营艺术品买卖生意逾三十年,见证艺术界大时代。一画廊创办人方毓仁,在香港经营艺术品买卖生意逾三十年,见证艺术界大时代。

  1989 年,方毓仁把大部分吴冠中给他并允许转售的赠画,组织了一场展览并进行销售,当时排队抢购的空前景象他至今仍记忆犹新。“预展当天五时,画廊门口已涌现人潮,职员要派筹疏导,下午六点酒会开始,除了一两张索价七八万元的大型油画,其他已经瞬间抢光。”27年后,吴冠中大画《周庄》最近以 2.36 亿港元成交破中国油画纪录,方毓仁透露,这件作品当年也是由他作为中间人委托吴老创作的。吴冠中作品身价在四分之一世纪涨逾几千倍,方毓仁作为推手的角色功不可没。事实上经过他手交易的艺术品,又岂止单一个响亮的名字?

方毓仁算是香港第一代画廊主人,如今一画廊仍能屹立在中环,他说和艺术家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是关键。  方毓仁算是香港第一代画廊主人,如今一画廊仍能屹立在中环,他说和艺术家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是关键。

  跨进位于荷李活道的一画廊,画廊正进行沈汉武的个展,平时铺外游人如鲫,附近的画廊不断换风景。坐电梯到商厦二楼的另一个时空,那是方氏父子的生意基地,更似游乐场,色彩丰富的当代艺术品散落整个空间。

  “现在连拍卖行都设有画廊,专家跑到艺术家住处去收货,画廊怎么经营下去?”谈到画廊曾经的光辉,方毓仁反而提到今日的黯然。“荷里活道一带的画廊如走马灯转换,关了又开,开了又关,近年特别多外资的小画廊在这里碰碰运气,运气好的留下来,不行的很快就消失,大浪淘沙啊!”画廊经营困难,方毓仁更是大叹租金吃人。“香港寸金尺土,画廊策展也有限制,太大的画不能展,立体装置也有限制,大部分画廊也在辛苦经营,要靠各自孕育的一撮买家支持,赚钱不够维持画廊的基本开支,所以维持还要靠参与一些拍卖会。”

香港寸土寸金,由八十年代起经历多次港式搬家,一画廊现立足于荷里活道一号的地铺,租金令人咋舌。  香港寸土寸金,由八十年代起经历多次港式搬家,一画廊现立足于荷里活道一号的地铺,租金令人咋舌。

  方毓仁提到,香港第一代画廊几乎都是上世纪 80 年代开办,并且都以国外的经营模式为主,因为从根本上说画廊的概念就是外国产物。“画廊是有代理画家,有合同、契约以及一系列的推广,都是外国人带过来的模式。”那个时候最早的本地画廊有汉雅轩,其次就是前特首董建华的胞妹金董建平开设的艺倡画廊,和 Stephen Mcguinnes 在交易广场开的万玉堂,然后就是1984、1985年开在北角的一画廊。“那个时候还没有兰桂坊,外国人很爱聚会。一有画展开幕,他们就来酒会,好不热闹。”

  时局也造就了香港画廊事业发展,因当时中国台湾、新加坡人难以进大陆,内地艺术品也难以出口,香港成了购买艺术品的集中地,那时佳士得和苏富比也跟着来这儿做拍卖。“刚开始时他们做拍卖就是一小本薄册子,现在是一箱箱的寄过来。”

昔日在二同一幢商厦二楼的店面仍在,变成了方氏父子的收藏库与游乐场。昔日在二同一幢商厦二楼的店面仍在,变成了方氏父子的收藏库与游乐场。

  因为有了 Art Basel、Art Central、典亚艺博会等国际级艺博会,国际级蓝畴画廊亦鱼贯进驻了港岛区的中环,加上香港免税港和利索的物流配套,这弹丸之地顿时成了世界第三大的艺术交易中心。除了荷里活道一带,中环的毕打行因有历史建筑特色,楼底又高,成了画廊集散地,也有画廊租用商业大厦,惟常有经营者抱怨适合画廊的空间太少,近年所见,无法承受贵租的画廊就只能搬离中环,转战黄竹坑甚至东九龙区。有见及此,恒基地产便想到把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80 号的旧商厦,改建为集画廊、饭店及零售的 24 层大厦,取名“HQueen‘s”,预计2017年中落成,建筑的高楼底商也特别为画廊而设,觊觎来港抢滩的外资画廊。

  谈到拍卖与艺博对整体艺术市场的良性影响,方毓仁仍是长远乐观的:“‘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十三亿,就是很大的问题。’由此推论,这世界任何事情,乘以十三亿就都可能变成大事情。”他认为,内地拍卖市场显然容易一窝蜂追捧潮流,竞争也相当厉害,经常出现“踩过界”收货的情况,画廊唯有在狭缝里生存。“要么吃老本,要么发掘新画家,这是画廊未来的活力所在。”方毓仁不讳言,如今画廊与拍卖行,既直接竞争也唇齿相依,互相利用。

  至于落地开花的艺博会,方毓仁认为能提升社会对艺术鉴赏的能力与艺术交投气氛。

  外界似乎一致对香港艺术交易市场前景看好,事实上大中小型画廊林立的中上环区,近年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固潮。像方毓仁的一画廊,2001 年独资成立以来一直位处商业中心的二楼,去年因为旧搭档在荷里活道一号的地铺画廊 See Stone Gallery 要结业,方毓仁索性承租了这地铺,扩张起来。“看似是扩张,其实是逼不得已。小画廊竞争非常剧烈,要扭尽六壬巩固地位才行,别说其它,就算要搞展览,管理公司都要先看过作品及画廊的背景。”方毓仁俨如在谈论抗战兵法,正色地补充:“经营画廊,最重要还是要有人脉关系。”他阐释,现在许多中小型画廊能经营下去,主要是昔日眼光好,储备了好些画家的作品,闲时可以高价出售或者送拍,才能维持生计,依靠生客或游客进店选购,有点不切实际。

已故画家吴冠中(中)1991年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方毓仁也有参与组织,两家人关系密切。已故画家吴冠中(中)1991年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方毓仁也有参与组织,两家人关系密切。

  香港出生的方毓仁,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北京念书,上世纪 70 年代初,回到香港,投身艺术市场,可说是偶然。方毓仁是吴冠中儿子的同学,两家人是世交,方毓仁因为吴冠中而入行,从 1980、1981 年开始,吴冠中的一些画作被他带到香港销售,最早收藏的是他的姐夫,一家私人诊所的外科医生。他成立德艺艺术公司,最初从事中国水墨画交易。后来吴老还与方毓仁的太太上契,方力申自小看“吴爷爷”的画长大。方毓仁更像吴冠中香港的代理人,他临死前交托要裸捐画作,香港部分的洽谈工作,便是由方氏负责。赵旭曾经讲过:“市面上流出的吴冠中作品,大部分是从方毓仁那里出来。”

  回想起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方毓仁已想在香港引进油画,更第一个把中国艺术家的油画作品送拍佳士得,打开了中国油画在当时属于冷门的拍卖门类,为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开了一扇窗。除此以外,他也当策展人,当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德国回国后的首个画展,也是他筹办的。2005 他在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以创中国在世画家画作最高拍卖价的 3025 万港元,替新加坡一所美术馆投得吴冠中巨幅水墨画《鹦鹉天堂》,这次破纪录的拍卖成为一时佳话。

  “十多年前,中国当代艺术抬头,很多画廊因此赚了很多,汉雅轩、季丰轩因此而冒起;2007 年是当代艺术巅峰,到 2008 年就什么都不好了,现在是偶有惊喜,只资金要找出路,市场的整固也淘汰了一些画廊。我们呢,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浪中没有太大好处,所以这个浪崩了,我们也没有因此而搁浅。”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爆红时,方毓仁才发现他没有代理多少当代作品,但买家纷纷要找当代来买,他情急下几十万元一张买下不少当代艺术家作品,结果滞销,交了沉重学费。后来痛定思痛,到北京走一趟,798、宋庄逐个拜访艺术家,终于找到门路。“2007 年我举办了两个当代画展都很成功,一个沈敬东,另一个是陈联庆,现在两人都已很红。”

中国艺术家陈鸿志的“工棚”系列,是方毓仁甚喜爱的作品,早年已着手为其推广。中国艺术家陈鸿志的“工棚”系列,是方毓仁甚喜爱的作品,早年已着手为其推广。

  经营画廊三十多年,方毓仁认为香港哪一个浪打击最大?“雷曼兄弟破产。”他想了想,又犹豫。“现在环境也不好,比 2003 年非典肆虐的时期还差。”

  回顾画廊的存在意义,他以过来人的身份特别指出,画廊是一门高级消费零售业,与品味、经济和国策有着密切连系。

  “例如近年内地反贪,高消费艺术品销路旋即受影响,国策绝对影响艺术品的命运,这很容易理解。”至于经济,他特别提到上世纪80 年代岭南画派在市场很流行,因为当时香港人均收入高,现在香港仍然富有,加上广东地区经济也富有,所以岭南画派作品需求仍然稳定,但80年代叫价不菲的台湾艺术家作品,近十年来价格只能直线发展。

  至于品味,他认为正是长远画廊工业的曙光所在,品味的建立与艺术品潜力挂勾。“某天我去看贝沙湾市值五千万港元的楼盘,却看见屋主客厅挂的是一幅只值二百元的行货油画。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许多有钱人还未意识到品味的重要,如果拥有五千万家居的人每人买一张大师的真迹,或一件雕塑,这市场就不能与今言喻。”

  “经济好、股票好,当有人在资本市场赢到钱,自然舍得买东西,买艺术品。”他不忘补充,艺术市场目前有危有机。

  不过,社会都说市况疲弱、经济进入寒冬,但刚开启的香港春拍,艺术品市场似乎没有衰竭,反而再创高峰、屡创艺术家作品的高价,吴冠中的《周庄》正是铁证。对此现象,方毓仁有其独到分析:“我会说,艺术市场永远是僵而不死的,最顶级有钱的人和藏家,市况再弱对他们的打击只是冰山一角,身家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对他们而言没有意义,反而他们会趁逆市寻求捡便宜货、拿下超级精品的黄金机会。”

1989年,方毓仁替吴冠中举办的首个商业画展空前成功,排队抢购的情况还被传媒广泛报导。1989年,方毓仁替吴冠中举办的首个商业画展空前成功,排队抢购的情况还被传媒广泛报导。

  市况颠簸,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近年他观察到收藏界涌现了一批年轻新力军。“近年多了负笈海外、高薪、拥有专业背景的年轻藏家投入市场,这是很健康的现象,他们选择收藏也很自己一套主见,且拥有强大的购买力。”他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收藏界集中医生、律师、商人等富裕阶层,现在这个饼正不断的扩大,收藏这玩意已经变得丰俭由人。方毓仁的儿子艺人方力申便是最好例子,自小受父亲熏陶而接触艺术品,看国画、油画长大,后来也跟父亲学习艺术鉴赏,入行后真正买画作投资,现在已有相当完整、逾百幅的个人收藏规模,他喜欢的艺术家包括王沂东、沈汉武、曾健勇和陈联庆等,收藏主要是中国当代艺术,有画作、雕塑、水墨和装置,偶尔也会买书法作品。

方毓仁与儿子方力申都是收藏家,方力申从小就爱好艺术,现在收藏已颇有规模,利用艺人身份为父亲作推广大使。  方毓仁与儿子方力申都是收藏家,方力申从小就爱好艺术,现在收藏已颇有规模,利用艺人身份为父亲作推广大使。

  数年前,方毓仁的画廊锐意扩充,方力申更入股跟父亲搭档。“这也是一项投资,不过最重要的,是可借以与父亲关系更接近。现在我们一有时间就谈画,想一想画廊的发展,也会一同去内地寻访画家,可以陪陪父亲做一些他喜欢的事,赏画成了我们的一个家庭活动。”方力申公开说过这番话,并指有意子承父业。

  对于未来展望,方毓仁眼神流露雄心壮志,更有意进驻明年的Art Basel,向国际化画廊的方向出发。“社会进步,艺术市场自然进步,我想不到悲观的理由。只要这个饼做得更大,因为每件艺术品全球独一无二,无一相同的东西自然不害怕竞争。”(撰文+图片 / 马如风)

  (文章来源:《Scope艺术客》杂志)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艺术客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Scope艺术客》杂志官方微信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香港恒基地产雷曼兄弟零售业零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