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兼具,当代雕塑将改变城市的表情

2017年09月18日 17:4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9月10日,“开放的语言——2017广东雕塑邀请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了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的组织方式是“一荐一”,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的24位委员为基础,通过每人邀请和提名一名青年雕塑家的方式组成。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黎明介绍说,因此,“展览囊括广东雕塑探索中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东雕塑家梯队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他们在面对大时代的责任意识和回应时潮的态度。这样一个与时代脉动相连而具有多元取向的雕塑展既是雕塑艺委会阶段性成果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广东雕塑界的新近面貌,并提示我们思考这些取向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广东省雕塑界相对活跃,从展览这一直观角度来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举行了5次由广东省美协雕塑艺委会举办的各类展览,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民营美术馆也陆续有雕塑个展、群展推出。雕塑变得热门起来,这与组织者以及策展人的推动有关,同时也缘于雕塑本身在如今艺术界的新状态:

其一,雕塑的概念和范畴在急剧扩展,较于其他传统媒介,它更容易介入到装置、综合材料等新兴艺术当中去;

其二,城市的发展催生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艺术项目,而作为立体形态的雕塑极其适合置于这样的公共场域,成为公私机构力图打造的“名片”;

其三,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艺术界,有些艺术家日渐倾向于对媒介本身的思考,这使得他们重新燃起对“雕塑”的兴趣,而不是那么热衷于跨界。

观点

“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表情”

谈到“艺术语言”,总让人觉得专业性太强,令我们这些行外人望而生畏,但雕塑与平面视觉艺术相比,即使实验性的作品也比较容易被观者理解。走进位于广美美术馆二、三楼的展厅,各种风格,各种材料,各种主题的雕塑错落排列而并不显得突兀,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多元并存、包容繁盛”。现场既有黎明、许群波、陈克、夏和兴、许鸿飞、林国耀、钟志源、陆增康、杨学军、俞畅等雕塑家的作品,又有青年一代如陈民、孔景才、李星开、莫一新等人的作品,展览囊括了广东雕塑探索中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状态。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题目叫做“开放的语言”,是因为以前大家习惯把美术现象看成从传统、到现代、到当代的一个转变过程,好像现代取代了古典、传统,当代又好像比现代更进一步,它们彼此对立。“但实际上我们在现在的广东雕塑家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多元的语言状态,传统、现代、当代是一个共同呈现的状态,各种材料、语言方式都可以容纳进来,为艺术家所用,而并不是相互取缔。雕塑的本体语言包括形体、空间、材料等多个方面,有其自身的语言法则和构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雕塑曾经形成了叙事、分析、抽象、象征、魔幻、现成品、动态、剧场等多种语言方式,有意思的是,在当下,这些语言方式并没有被次第取代,而是以一种开放多元的方式被接纳,并产生新的时代变化。因为艺术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对于时代的关注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也正好反映了新时期广东整体的雕塑面貌,同时也透过广东雕塑的状态反映了全国的雕塑状态。今天的展览既是广东雕塑艺委会一个阶段性的呈现,也对于雕塑未来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

广东雕塑界置于时代潮流当中,并因为地缘关系和革新精神更体现出某种包容性和前沿性。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雕塑界曾经率先进入到广阔的公共空间,以雕塑建构了一座座城市地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新时期以来的广东雕塑在抓住时代脉搏反映社会主旋律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又极具个性化,与新兴的多元的现代生活密切联系。此外,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广东雕塑在材料和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思想新生活相结合,拓展出极其多样的面貌。

在展览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表情”,“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技法,又有开放式的雕塑的延伸,现代与传统雕塑兼具,我更期待更有张力的当代雕塑出现在广美校园和广州这座城市,以改变它的表情。”

看展

传统:纯粹而有力

这次展览的筹备时间比较紧张,但就呈现效果来看令人满意,本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专职副秘书长许群波告诉记者,参展艺术家们高度支持这次展览,参展的作品既有成名旧作,也有近年的新尝试。传统的雕塑语言在展览现场显得纯粹而有力。

并非只有青年雕塑家才注重语言的创新,作为雕塑系教授,吴雅琳经常关注身边的年轻人,而且始终保持着年轻人身上所具备的青春活力、灵感、与时代对接的状态。她的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以西方传统的著名雕塑、每个受到学院派美术教育的学生都画过千百遍的石膏大卫像为基础,借用当代的新媒体技术,把中西方著名人物的面孔和中国传统造像投影在大卫的头像上,以此试图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对接转换。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