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2)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04:53 新浪收藏 微博

  《小小神枪手》的成功,坚定了高云终身为美术工作的信念,年仅十八岁的高云,抱负却十分远大,当有人问他:“你那么勤奋地画画,目标是什么?”高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笔。”回忆起少年时期的“狂言”,高云笑说:“现在看,那是年轻气盛,口出狂言。不过,我一直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使命感,不是外在的,而是来发自我的内心。”

  早年埋在内心的理想,成为推动高云往前走的内在动力。高云坦言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做事有很强的规划性、战略性,他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具体行动时,又会分步实现。这些年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高云都有自己的定位,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都有清晰的规划,从不盲目。所以,有人评价高云 “干什么都能成功”。对于这样的评价,高云认为:“这并不是说明我的能力有多强,这与我的选择有关,善于找到能够实现自我的事情,从不好高骛远。”

  南艺校园里的“个别人”

  高云学东西很快,从初学国画到画出《午憩图》和《品牛图》这样的作品,时间不足一年。高云坦言,“只要我想学,就一定能学好。只要我想干,也一定能干成。”

  1978年,高云如愿考进了南京艺术学院。

  那时候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能作为一名大学生是极其光荣的,大家很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个个勤奋刻苦如饥似渴。每天画到深夜十二点多,很累,很辛苦,但谁也不肯先休息。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如果你在画而我没有画,那就吃亏了。比的是学习成绩,比的是谁画得好,那样的氛围真的就叫“比学赶帮超”

  进校前,高云已经出版了四张作品,入选了画展,还应约为《新华日报》画了整版的组画,属于已经小有名气的学生。

  名气,一开始给高云带来了一些压力。比如,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说:你们当中有些同学,虽然在社会上已经有点名气了,但是,进了学校,就得听老师的,要从头开始,要靠真本事。当时高云感觉似乎就是在讲给自己听的。于是他暗下决心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素描课结束时,班上有两个同学得了95分的最高分,一个是高云,一个是张友宪。高云的表现,改变了老师的看法,老师还把他的文章推荐在南艺学报上发表。学生的文章能在学报上刊发,在当时是很难的。

  当时南艺都是重量级的老师在授课。王孟奇教水墨写生,陈德西教写意人物,沈涛教工笔人物,陈大羽教写意花鸟,刘菊清教工笔花鸟,张文俊教山水,刘海粟给学生做示范画。高云在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向名师们踏踏实实的学。他知道自己缺什么,今后要什么,今天应该放弃什么。那几年,高云抓紧一切时间,用功画画,放弃了一切与画无关的交往,显得不合群,有同学给高云起了一个外号,叫“个别人”。事实上,高云不是不愿意“合群”,而是没有时间“合群”,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一年级时,高云的文章发表在南艺学报上;国画作品《午憩图》、《品牛图》入选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画展。当时,陈德西老师看到高云的作品,曾对孙晓云说:“高云画得好,此人今后会有大成就。”

  二年级时,高云出版了第一本连环画《灯花》。《灯花》的出版,高云得到了两个意外的惊喜:一是得到了一笔“巨款”——稿费475元;二是想不到自己的画得到出版社极高的评价,说如果早些送来完全可以代表江苏参加全国的连环画评奖,甚至获奖。

  三年级时,高云的作品获得了江苏省连环画评奖的一等奖。

  大学毕业的时候,高云已经出版了很多本连环画。不久,高云创作出了连环画《罗伦赶考》,这件作品后来被收录进《中国美术七千年图鉴》,实现了高云少年时许下的心愿——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笔。

  最年轻的连环画大家

  《罗伦赶考》让年仅二十八岁的高云,成为中国十大连环画家之一。

  1983年,《连环画报》杂志刊载了高云的连环画作品《罗伦赶考》,新颖的画风,飘逸的线条,丰富的想象力,饱满的激情,无不显现出画家过人的绘画天赋和才华,引起了全国画界的轰动。1984年,《罗伦赶考》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被载入当代画史,高云也因此与张乐平、贺友直、刘继卣、华三川、戴敦邦等前辈一起,被列为“中国十大连环画家”,是唯一一位解放后出生的、最年轻的连环画大家。

  连环画源自传统中国画的线描手卷,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采用白描或彩色的连续画面,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罗伦赶考》叙述的是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一家主妇在洗脸时,将金镯掉进脸盆,被侍女连水带镯一起泼掉。书生罗伦在进京赶试途中,捡到一只金镯,发现后立即返回归还失主。高云采用的是传统中国画线描的方法,以精美的线条、细腻的情怀,将《罗伦赶考》这一段简单的故事,表达得曲折委婉,跌宕起伏。在十几幅连续画面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闺中少妇镯子已失的场景:画面主角是镜前少妇的背影,衣纹飘逸,如水如云,姿态婀娜;同时,画家对闺房内的设置也做了一番精心描绘,雅致的四扇屏隔断,腋下夹着脸盆正掀帘而入的侍女,竹椅上的白猫、团扇,屏风上的出水荷花,妆台半开的抽屉,等等,这些细节的描绘,一方面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情节,另一方面也传达出慵懒、闲逸的深闺气息。

  《罗伦赶考》让人们领会到线描的高妙,各地画家争相模仿,各大美术杂志上陆续出现风格相似的连环画作品,许多美术高校采用这套连环画作为线描教材之一。

  当今的著名艺术家几乎都曾参与过连环画的创作。刘继卣、程十发、范曾、戴敦邦、陈逸飞、冯远、刘大为、陈丹青、刘国辉、罗中立、俞晓夫等,都曾是著名的连环画家。这些艺术大家的参与,创造了中国连环画史上无以伦比的艺术高峰,使连环画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和许多中国画大家一样,高云没有继续在连环画这条路上走下去,他有自己很理性的选择:“一个人要与时俱进,就要做一些当下需要做的事情,不能抱着过去的成绩不放。”

  把艺术邮寄给大众

  画家参与邮票设计,增加了邮票中艺术创作的分量,丰富了邮票的艺术语言。

  连环画在全国获得金奖之后,邮电部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先生看中了高云,他约高云参与邮票设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高云先后设计创作了四套邮票:《徐霞客诞生400周年》(三枚),1987年发行,获当年全国最佳邮票奖;《梁山泊与祝英台》(五枚),2003年发行,在波兰第十届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业者大会上获最佳创新一等奖;《京剧生角》(六枚),2007年发行,在阿尔及尔第十二届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业者大会评奖中获得了最佳凹印奖;《儒林外史》, 2011年3月正式发行。

  1985年,邵柏林先生担任邮票总设计师,他做了一项改革,将一直由邮票设计局内部轮流设计邮票的工作,引进了社会竞争机制,每个邮票选题推出三套设计案,邮票设计局拿出一套设计案,社会上征集两套方案,最后请专家组投票。这一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邮票的艺术质量,也提高了社会的关注度。高云幸运地成为邮票设计改革的得益者,他还举荐了何家英等众多画家参与进了邮票的设计创作。

  邮票是一种受到很多限制的美术创作,规矩很多。首先,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要能代表国家的水平。其次,它是服务大众的实用艺术,要能“让外行有热闹好看,让内行有门道可瞧”。这些限制,让邮票设计有了相当的难度。

  高云的第一套邮票《徐霞客诞生400周年》获得极大成功,小小的画面上,高云以精湛的国画技法,“表现了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业绩。特别是以底色相衬托,仅用两条竖线,使画面浑然一体,邮票高而不瘦,尤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见1987年第五期《集邮》杂志)《徐霞客诞生400周年》邮票,不仅赢得专家的一致好评,更是让高云受到集邮爱好者们明星般的追捧,“邮票发行的签售仪式,总是人山人海,排着长长的队伍,四周有警察维护着秩序,往往签不完,时间就到了,赶紧找边门后门逃走。”那一段时间,高云每天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求签名,求回信,有时候还有集邮迷从上海、温州等地赶到南京,直接模到高云的家,索要签名。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