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3)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04:53 新浪收藏 微博

  2003年,高云再次设计了《梁山泊与祝英台》。此套邮票的发行地竞争很激烈,高云拒绝了外省以10万元邀请出席首发仪式的诱惑,按省委宣传部要求出席了在宜兴举行的发行仪式。这套邮票,高云“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民间年画常用的勾线平涂的方式;在人物造型上则吸收了明代木刻插图和越剧的造型语言;在着色上力图将现代色彩的明快与传统的古色古香相融合;在服饰道具上也刻意模糊了历史的界定;同时,在画面构成上,又相应地减弱了写实的成分……这一切,均以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为前题,着力于‘民间传说’、‘民间情趣’、‘千年历史’和‘传统定见’这16个字上。”(见高云《<梁山泊与祝英台>邮票创作有感》一文)。

  四年后,高云的第三套邮票《京剧生角》面世,再次获得大量好评,彭久孝先生在《中国集邮报》撰文评价《京剧生角》,继承了之前《京剧旦角》、《京剧丑角》两套邮票的设计特色,使京剧系列邮票完美、合谐,更具整体性。更称赞《京剧生角》能大胆创新,以大众普遍认可的六位京剧名生角的扮相入票,写实的造型使人物更具风采,栩栩如生。

  2011年3月,高云设计的第四套邮票《儒林外史》再度在全国发行。这一套6枚的邮票,包括《王冕画荷》、《范进中举》、《两根灯草》、《马二先生游西湖》、《杜少卿夫妇游山》和《沈琼枝利涉桥卖文》。高云用国画的技法,在邮票的方寸之间,将《儒林外史》这部古代市井文人生活集锦,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并赋予这些古典形象以当代意义。此套邮票一面世,即成抢手货,很快脱销。时间仅仅过去数月,邮市价格就翻了几番。

  创作四套邮票,连续三次获奖,江苏唯有高云,全国也屈指可数。高云的成功源自他对美术这一概念的清醒理解:“我十分赞同李源潮书记所说的:美术,多是外行看美,内行看术,最好的,应该是美与术的高度结合。”在这一观念指导下,高云在邮票设计过程中,首先做的就是对设计对象进行充分的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在确立了邮票的设计定位后再落笔。

  优秀的画家参与邮票设计,不仅增加了邮票中艺术创作的分量,丰富了邮票的语言,同时,通过邮票,也将艺术邮寄给了大众,将国家的风范寄向了世界。

  工笔画:了无一点尘凡气

  对绘画,高云这样总结:我的艺术是我的,我的艺术是大家的,我的艺术是有益于大家的。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美术史了。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高云的作品获得了四个奖项:一银、二铜、一个特别奖,由此,高云成为在一届美展上获得奖项最多的纪录保持者。

  获得银奖的作品《魂系马嵬》,是高云与何家英合作完成的工笔画, 195cm*165cm的画面,精细地描绘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数十位人物,展示的是一个宏大而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场景。持刀怒目的红衣武士,占据绝大部分的画面;身着黄袍的唐明皇,背向观众,面隅而泣,在红衣武士浩大的气势下,唐明皇显得软弱而无奈;画面的左下角,是一身白衫的杨贵妃,凄楚的神情,更彰显一代绝色佳人倾国倾城的美艳,哀婉的目光投向画面外无尽的虚空,白色的裙裾犹如繁花,托起的是幽怨与感伤,也是淡定与从容。

  《魂系马嵬》有着直指人心的感染力,独具匠心的构图,强烈对比的色彩,都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和展现戏剧冲突的作用,而对人物表情、姿态的细腻刻画,更揭示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这样的构图和布局,正是高云的匠心所在:“我有意把武士布局在画面的上方,原本的构思是上面一片红,下面一点白,重压之下,是一个美丽的单薄的凄惨的孤立无援的女子。我要通过这样的富有冲突的画面,表达我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大权在握的皇帝和那么多雄赳赳的武士,只会逃命,却把责任归咎到一个弱女子身上。”《魂系马嵬》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历史常常会把失败、动乱和错误的根源,指向所谓的红颜祸水,她们真的有这个能量,该负这个责任吗。《魂系马嵬》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著名美术评论家聂危谷说:“《魂系马嵬》使我联想到那些唐代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阎立本《步辇图》、张萱《簪花仕女图》、懿德太子墓室壁画《仪仗图》。”这幅作品被画坛评价为:“将中国历史人物画推向了空前的高峰。”

  插图《霍小玉》、连环画《长生殿》在七届美展中分别获得了铜奖,因为获奖多,高云和何家英又获得了一个特别奖。三件作品送展,件件入展,且件件获奖,这是至今没有人超越的记录。对此,高云笑说是自己运气好。而高云的老领导程大利先生则认为是必然的,高云是绘画的高手,“他的用功勤奋和悟性天赋都是一流的。”

  高云的工笔人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古装仕女、圣贤高士、禅僧罗汉,也有现代女性。他的《高士图》里,有一种风骨和正气,这不是高云的刻意追求,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气质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他的《仕女图》在构图上很特别,很新颖,加入了现代元素,有观念,有构成。高云认为,“当年傅抱石、陈之佛从日本留学回来,都借鉴了日本绘画。何家英也说过,要常看西画以为借鉴。我的追求是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图做到既精深又新颖。”

  作品《还记得我们吗》是现代女性题材,画的是三个女新四军, “对于历史,我们更容易记住的是领袖人物,是战斗英雄,而女兵、女护士我们却很少关注,这一句还记得我们吗?是从画面上的女兵眼神里发出来的。”这幅画线条平实浑然一体,三个美丽的女兵正用眼神和观众交流,向每一位观众索求答案。画面情绪饱满,令人动容。作品问世后有人觉得,画面上的女战士太漂亮,衣服太合身,太干净了,高云对此有自己的解读:“我是在还原历史的感觉。在当时,女新四军就是最漂亮的,最干净的,最美的。我还原的是记忆的真实,而不是表面的真实。”

  《了无一点尘凡气》,入选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展。画面的色彩追求单纯、纯粹、宁静、祥和,以肉色加白色,底色是黄昏般细腻的淡彩,渲染如水般纯净柔媚、典雅淑静、超凡脱俗的女子,通过这样纯粹的、干净的画面,表达画家的理想:摒弃浮躁,呼唤“了无一点尘凡气”。这幅画更追求超时空的气息,强调线条的表现作用。

  在高云的工笔人物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晋唐人物画的典雅、清丽、精妍,一丝不苟的铁线功力和现代墨彩结构之美,于气韵生动的总体氛围中溢出渴求宁静心态的时代气息,可谓引力和张力共存。这种品格的形成,来源于高云独到的文化体悟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师古而不泥古,取洋而不似洋,融西入中,独辟溪径。”(马鸿增语)高云认为,现代中国画的追求方向应该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结合,传统语言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主题创作与人文情趣的结合。而对于绘画的最高境界,高云的定义是,“我的艺术是我的,我的艺术是大家的,我的艺术是有益于大家的。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进入美术史了。”

  十八岁时候的理想,激发了高云三十多年来刻苦追求不断前行;而今天的认知,则会让高云对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

  出版界的一匹黑马

  在很多同行看来,高云在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方面,已经做到出神入化。

  除去中国画家、连环画大家、邮票设计师等这些头衔,高云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人,一个优秀的出版社社长,更被誉为出版界的一匹黑马、社长中的法国绅士。

  大学毕业时,高云的理想就是进入出版社,理由很实际,就是待遇好,有住房,还能与各路高手(作者)交流。能如愿分配到出版社,得益于很多前辈的帮助,如高斯、张杰、陈汝勤、胡博综等,连陈大羽老师也在背后帮了忙,这是事后才知道的,为此,高云很是感慨:“我这一辈子,运气好,碰到的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都是一些好人。”

  在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云工作了二十三年。从普通编辑一直做到社长兼总编辑,这个过程,用高云的话说:“我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一步不耽误,一步不提前,任期到了就提升。”

  谈到二十多年做出版,高云有太多的感慨。“出版是最难做的,出版社的领导应该是政治家、学者和商人的三者结合体。首先得是政治家,这样才能对作为意识形态的出版物有准确的把握;而后是学者,才能与饱学之士的作者们平等对话;必须是商人,才能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读者的去经营。”高云的体会是,要做到这三者的结合,可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也因此,出版社领导这个岗位,是对自己最好的考验和历练。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