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林:弘扬工匠精神 再现大地传统色彩

2017年05月16日 11:2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陈景林

  台湾工艺大师,“天染工坊”创办人及艺术总监,专注植物染30余年,著有《大地之华—台湾天然染色事典》等多本草木染专业书籍,被工艺界誉为“台湾染织工艺的推手”。

  2017年5月1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学术指导、中华手工杂志社、手艺网、观澜湖手艺工场执行的国匠荣耀·第二届手工艺创新盛会在深圳观澜湖酒店隆重开幕。随着2017年度手工艺行业重磅——“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百强榜”在现场的依次揭晓,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钻研不同门类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现场,有幸请到了台湾工艺大师,“天染工坊”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陈景林先生,谈谈他对传统工艺、对技艺创新的理解和解读。

  1、您参加过两次国匠荣耀了,有什么感受?

  现在已经吸引了很多手艺爱好者,以及很大部分的体验人群去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现在做的“手艺工场”重新定义着中国手工艺O2O生态圈,在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或者台湾的经典案例,一个很重要的模本。

  对于本次盛会,希望可以让很多不能赶到现场的朋友看到,感受到这样的梦想和情怀。

  2、现在做手工染色的比较多,如何平衡量产和手工的关系?

  手工最重要的价值是原创特性的开发,我们很注重手艺技术的精进。所有的工艺制品必须要有手工,在逐渐量产上,机器只是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我们要怎么样去控制机器,怎么去产生新的设计和想法,这个部分不是机器可以取代的,它只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是由人去操控的,所以,重要的是注重人的素质和培养。

  量产本身不是降低价值,而是让更多的人受惠和享用,这就是量产化的需求。工艺不能只停留在手工上,如果这样,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发展和进步。我们未来会逐渐加大市场的需求,生产力上就需要机器的帮忙,让量产化的过程中更顺畅。

  3、如何将传统的技艺创新,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对于初级者来说,是色素特质的掌握。

  并不是所有的色素都长一个样子,每个色素的成分是各不相同的。必须分别把不同的成分了解清楚,后续在应运的时候,才有正确的做法。手工技艺可以沿着自己的思维延展,当我们做出一些样本之后,我们就要想这些样本应该怎么样去复制和延展。还有一些工具上的考量,生产的本身是很重要的。设计和制作出来的东西完全是孤本的话,工艺发展上面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陈景林以植物染工艺制作的各色围巾陈景林以植物染工艺制作的各色围巾

  4、接下来,天染工坊有什么计划呢?

  “天染工坊”早年的时候是从研究开始,中间阶段做推广与教学,近十年是做品牌的打造。

  做品牌不像做教学那样方便,必须要发展出系列性的产品。目前来说,系列性的产品先从围巾、披肩、各种不同的服饰开始,但这些产品是比较初级,之后会往服装、帽子、鞋子包袋,室内设计等方面发展。不同的地方,植物纤维、布料都不一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端设计。

  5、现在很多普通人也喜欢传统工艺,如何正确地引导?

  扩大群众的参与和认知,未来将会成为坚实的基础。过去我们有很多学生、朋友,开过一些展览,这些都是在扩大基础,对民众的DIY,对专业的知识传授,其实最重要的是对广大群众的教育。

  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的服装学院和纺织学院,他们都意识到环保时代的来临,因此天染染色被大家重视,而这份重视,就要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但是如果研究没有做到底,要做教学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个才是培养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渠道。

  天染工坊,目前主要的力量并不是咨询的传播,而是在做高端的产品开发设计。因为这二十几年来陆续有一些教学,所以我们有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人来传播,沿袭性的课程的话,我会参与。现在DIY已经非常的灵活,很多人都在传播,就不需要天染工坊在去做,我更多的是关注人才培育。专业人才如何才能导到产业去?关于这个部分,我们有些课程。

  出生

  于1956年的陈景林,童年在山间林中度过,大自然给了他最初的启发。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他对色彩产生了兴趣,在复兴美工任职之时,开始学习染织工艺。1989年,陈景林决定考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及染织工艺,这一决定也是为了寻找到最本初的植物染。他和夫人深入云南贵州的山野,对植物染进行长达10年时间的调查。10年里,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学习、记录并保存有关植物染技艺的一切,并将它们带回台湾,传递给更多的人。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