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艺乙:关系手工艺走向未来的三个重要问题

2017年05月16日 11: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7年5月1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学术指导、中华手工杂志社、手艺网、观澜湖手艺工场执行的国匠荣耀·第二届手工艺创新盛会在深圳观澜湖酒店隆重开幕。这是一场聚集了手工艺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的思想盛宴;更是聚各方思想之光,探索“百工振兴”的开拓之举。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徐艺乙出席盛会并发表演讲。

  徐艺乙教授谈到:当今很多人在探讨手工艺现代化的问题,有的人认为 “只要做成产业化似乎就能现代化”。其实手工艺的现代化,按照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是有途径的。

  现在是手工艺发展的最好时期,今年 3月12日国务院通过《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对手工艺、传统工艺第一次做了一个定义,其中有一句话:“手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隐喻了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这是手工艺现代性的表现之一,手工艺的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这是任何一种智能化、工业化的产品都无法替代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人的创造。手工艺作为一种永续传承的东西,它将伴随着历史走向未来。

  徐艺乙教授认为:手工艺走向未来,实现现代化,有三个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一是人才的问题;二是传统手工艺知识的体系化和显性化,以及手工艺与生活方式的连结。

  一、人才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人才,一类是非专门人才。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有一些专门从事手工艺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专业人才现在越来越少。即使是在日本这样手工业很发达的国家,日本年轻人从事手工艺行业也在以每年28%的速度在减少,将造成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为鼓励保护手工艺人才,中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最初在5个院校进行传承人群的进修、培训、研修、演戏工作,到今年已经有78家院校参加,可谓成果累累。研培计划的推行,就是一种新的保护的创造。

  我们应当激发创造活力,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恢复和发展濒危或退化的优秀手工艺和元素。

  二、手工艺知识的体系化、显性化

  对于传统工艺,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对于传统的手工艺认为这只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偶然性的因素特别大,似乎没有科学性和科学的因素在里面”。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中国的手工艺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经过8000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的知识是稳定、而经过时间验证的。

  现在的科学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艺人正在认学习现代的科学技术去解读我们的传统,努力地让过去没有体系化的知识体系化,努力地让一些隐性的知识显性化。

  最先在中国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梳理,并且把它变成可以应用的知识,是在红木家具制作的领域。2000年,红木制作的标准已经制订成功,并且成为国标。

  从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汤书昆领导的团队,在对全国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土法造纸进行技术梳理,测出数据,建立数据库。2007年,《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正式启动。共性的数据可以让人们知道材料的特性、强度、寿命,对以现代化的方式生产这些纸,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有很大作用。

  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是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三、与生活方式相关

  传统手工艺是传统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由传统手工艺的产品构成的和谐空间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制作的知识成为行业中的专门知识,而使用它的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常识。这些社会的常识和专门的知识,以及这些东西如何构成一种风格、一种趣味,如何去对人产生作用?这对于手工艺在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历史上,在汉代、在宋代、在明代,都有过一段工艺文化的时代。现在我们有幸处在这样的好时期,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实现新时代的工艺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去努力。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