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欠债太多 书法硕士得补中国文化的“钙”

2017年05月16日 11:46 新浪上海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书法硕士得补中国文化的“钙”,因为书法教育欠债太多了)

  中国书法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书法到底如何教?这一直是书法界讨论的话题。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中心的观点是:“中国书法教育欠债太多了,这几年来他们一直在补中国文化的 钙 。”

  历史与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过去读书人必修的书法对当下不少人已近乎奢侈,而不少高校又多将书法设置于视觉艺术之列。三年前的2014年5月,上海市文联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创建了“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力求从更深层次梳理与探索中国书法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借鉴陆维钊先生的观点,采取的方法也与大多高校的书法教育方式有着较大区别。

  2017年5月13日,展示第一批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专业硕士生三年成绩的“敬书——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教学汇报暨首届毕业展”将在上海文艺会堂开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就此对话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副教授、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生导师张索,请他结合华师大艺术研究所的书法教育实践谈当下中国书法教育的思考。

  三年时间,对于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该研究所副教授、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生导师张索以及全体师生而言都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三年。张索是2014年9月到上海的,当时,已经年过半百,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长达三十余年并培养大批知名学生的张索放弃在温州稳定的工作和待遇,加入到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这一全新的教研机构。

  在此前的书法教育生涯中,张索对中国书法教育现状怀有思考,他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书法的语境,它的传统文化根基受到了比较大的一种破坏。而但凡当下的高校的书法教育,都将其归类在美术学学科中,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的是对其技法本身的强调和偏重,而忽略了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本身。

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中国书法研究中心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书写技法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中国书法研究中心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书写技法

  张索在任教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之后,就着手对其书法课程的重新设置,在调阅了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全国一些高校的书法课程设置之后,他认为应当按照当年陆维钊先生培养中国美院研究生的理念为主要底本,来考虑书法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书法文化性的坚守与发扬成为他们最终设定的旨归。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他们摒弃陈见,坚持开放办学,除本所导师张索、顾琴、程明震、曹院生授课外,还邀请了校外的名家名师,比如请篆刻家韩天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陈忠康、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书法系博士王客等实践派解决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技法与创作奥妙,请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上海书画出版社资深编审沈培方、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等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线,解决传统文化在书法专业的落地问题,开设了《金石学——历代经典碑帖导读》、《文字学——商周金文导读》、《碑帖鉴赏》、《诗词题跋》等特色课程。

李大旺《大草四条屏》(2014级研究生)李大旺《大草四条屏》(2014级研究生)
蔡玮恒《妙法莲花经》局部(2014级研究生)蔡玮恒《妙法莲花经》局部(2014级研究生)
刘亚晴《殷墟礼赞》(2015级研究生)刘亚晴《殷墟礼赞》(2015级研究生)

  三年来,华师大研究所书法专业硕士生还形成了全国高校中的一个独有的特点——记日记用毛笔记。“一日之迹,三年有成,我们之所以有成,是因为有日记,古人学书法有日课,而日记就相当于我们的日课。”张索说,学业结束后,通过数量巨大的日记,可以生动而清晰地反映这个学生三年的学习心路历程与思考。

学生每日以书法形式记下的日记学生每日以书法形式记下的日记

  澎湃新闻:由于历史的原因,书法教育在当下可以说一直是有危机的,但华师大艺术研究所的实践让我感受到一种清新与希望,这种回到中国文化本体的做法其实是在回归中国书法的正脉,至少是努力回到中国书法本身应当有的语境里。我觉得你们在书法教学方面的探索,是对中国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种真诚的思考,而且有一种勇气。应当说你在温州师范学院时期已经实践了一部分,这么多年来,把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附庸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重技法轻文化,重作品轻人格。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书法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文化,同时也一个求道的途径,书如其人。我觉得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在接近这样一个目标,而去除一些遮蔽,自觉恢复中国书法的一个本义。如果从一个更广的历史语境看这样的教育实践,意义是非常大的。我想先请从你的温州师范学院开始谈起,你到华师大之前,对中国书法当时的一些思考是什么?

  张索:这要从我的经历开始谈起。我在温州从小跟随书法家林剑丹老师学习书法,在跟随林剑丹老师学习的同时,也得到过方介堪先生的教诲。我是林剑丹的学生,所以方介堪是我的师公,一般人师公都不认识,但我跟师公的关系比较好,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大学毕业以后在永嘉的一所中学里当老师,那个时候我就有书法教育情结,1983年我在永嘉的罗浮中学自主开设了书法课,我人生书法教育的起源就是在罗浮中学。后来报了几个学生组成了书法兴趣小组,从这个兴趣小组里边出来,今天我们能够见得到的,在当今书坛有一定影响的就有戴家妙、陈中浙、邹洪宁、高远等。陈忠康是隔壁另所学校的,当时也跟从我学习。

  1984年温州大学创办,就把我邀请去任职,兼任书法老师,我大学的书法教学工作就是从1985年上半年温州大学的文秘专业开始的。1986年我正式调入温州师范学院,一年后在温州师范学院设置了师范技能教研室,专门针对全校师范生进行书法教育,因为师范生要写板书,还有语言,所以普通话和书法教育温州师范学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那个时候我又带了一批比较出名的学生。在温州师范学院的教学过程,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而我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是从事书法专业,读硕读博的很多,也带给我很多信息,让我对全国的书法教育,有着更多的一种思考。有思考,同时拥有有教育情结,所以在2014年,52岁的我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执教书法专业。

  澎湃新闻:主要还是书法教育的情结让你从温州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你到华师大是因为你看了中国书法教育的一些现状,觉得有一些需要改进?

  张索:我到华师大来,想去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我有教育情结,我觉得教育要用心去教,并不是几堂课就能解决问题,我始终认为艺术和教育,其实是带有信仰性的,没有这种信仰支撑,就是上一节课,赚几节课的工资。所以我过来之后,从经济上面来讲是有一定的损失,其实我是带着钱来上课的,不是来赚钱的。

书法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书法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

  我并不是把教师当做一个职业,我把它当做一个重要的事业来对待,所以每天早上,我一般都是早上九点钟到办公室,晚上十点钟离开这个办公室,每天教室是必转的,十点钟离开之前也要到教室转一下,看到同学们都还在学习,也很感动,特别是有的时候我一早到教室去,有的同学在写字,有的同学在读书,感到很欣慰,看到一种希望。

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学生书法篆刻作品
学生篆刻印石作品学生篆刻印石作品
学生日常习作作品学生日常习作作品

  澎湃新闻: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应的?

  张索:现在我自己有这样一种联想,我觉得10年以后、20年以后他们会是怎么样?他们就是中国书法最强大的精英。一路走来,我从教中学时期就有这种理想,我始终觉得这种理念一直是我不变的一种理想,今天在985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有这么好的人文背景,有来自全国的优秀生源,我想通过他们的努力,通过我给他们人生三部曲——读好书、写好字、行好路的指引,我首先就看到了一种希望,希望他们这些人未来能够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复兴有担当。

  中国书法在当下,由于历史的原因,它的文化根基受到了比较大的一种破坏。我们现在把能够写诗、作文章的人,觉得很了不起,近乎一种奢侈,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这是一种必备技能,我们今天不具备,我觉得非常可怜,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学生会这些中国传统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去外面请会的人来教育他们。我们这里聘请的导师,都是在这个领域很杰出的,而且在这三年当中,得到了这些外聘老师们无私的帮助:不管刮风下雪,他们都能来,像沈培方老师,这么冷的天气,他身体不好,还是坚持过来上课……曹锦炎老师都70多岁了,能够从杭州跑来给我们上文字学——商周金文导读的课程,他们都是兼职老师,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没有这种义务和责任,但是他们有社会责任有担当,所以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篆刻家韩天衡为师生示范劈刀篆刻家韩天衡为师生示范劈刀

  澎湃新闻:你到华师大艺术研究所对书法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跟过去的书法教育有了一个很大的区分,区别在哪里?你当时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张索:在原来的课程设置中,可能是对技法方面比较偏重,我们对课程重新设置后,比较偏重文化,比如开设文字学、金石学等方面,文字学和金石学到底教什么?要选什么内容?怎么读?这就要求要有比较好的老师来给我们来讲,我们请的都是很好的老师,我们选的导师,选的教材,都是比较落地的,对学生不是走过场,能够实际操作的。现在很多的教古汉语,教诗词的老师,自己分析诗词可能很好,但是自己能够实际操作,在撰写方面可能有一些缺陷。我们现在请的老师既有学术的高度,又能够有创作的高度,这一点对学生很有示范意义。

学生外出观摩学习学生外出观摩学习

  澎湃新闻:所以你们要针对的是书法教育的文化缺钙,而你们就是想要补钙。

  张索:对,补钙。在这三年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其实就是在补课,因为我们从小语境不同,我们接触的是白话文,使用的是白话文,我们的语言、语境跟中国的传统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去追随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都在补课。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补的过程,我们小学欠债,中学欠债,大学本科欠债,我们研究生也是在欠债,所以这个学习其实是带有终身性的。我们这个时代就是缺乏文化的时代,要好好的补一补传统文化。

  澎湃新闻:你们招收的是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招进来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很多的知识结构跟书法结构应该达到要求有差距么?

  张索:我们的招生是全国统招的,目前招的学生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基础比较好,来自于专业美术院校,比如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但也有跨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书法学科的理解,基础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我们这里基本是从头来过。总而言之我们就是让大家在三年学习中学有所长,主要还是靠自己,老师只是发挥引领的作用。

  关于教育问题,我始终认为学生只有入学,没有毕业,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我常常跟他们说,毕业只是一种形式,真正要做的是终身学习,要艺无止境,要一辈子要坚持下来。

  澎湃新闻:你从最初在温州永嘉的一所中学教授书法起步,到后来来到华师大跟上海文联,上海市书法协会设立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的书法专业课程,相当于提升了上海书法教育的一个高地,通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在看也达成了当初的部分目标。从你个人角度看,结合你这么多年的书法教育理念,你希望学生在华师大可以达成一个怎样的培养目标?

  张索:如果从高要求来讲,离目标还很远,就像艺无止境一样。我们从一般角度来看,我们书法研究生专业出来的人,有几个方面:第一,对待中国书法的总体观念来讲,应该是要热爱,要尊敬,要对书法怀抱一种信仰的;在笔头上,至少要把握一手过硬的技法,无论是篆刻还是行书、篆书、草书,有一手能够在这个领域至少要所建树;另外对书法专业的知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要使你能够胜任未来从事这个专业,这是基本要求。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带有修养性的,所以我们强调:学之、修之、养之、化之。就是说学习是一方面,书法还需要养,养是需要时间的,修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构成了修养。最后是要化,内化成精神血液里的一种东西。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把书法化作自己生命血液里流淌的一种东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毕业汇报展取名“敬书”,敬是根本。

  澎湃新闻:所谓“敬”就是讲人格的正。

  张索:“敬”其实是带着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我们去考察,第一站就是正大之旅,我们去山东拜谒孔庙,拜谒孟庙,登泰山。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为什么到现在了还是让学生刻汉玉印、临摹,我平时在篆刻里边,不希望同学用香蕉水,还是要勾摹,要一刀一刀刻,我觉得这是一种修炼,包括我让他们每天写日记、描摹,日课,其实都在修炼同学们一种内在的东西,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法,而是在精神上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种高度是通向未来,通向中国文化精髓的一个途径。

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专业研究生在导师张索带领下外出考察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专业研究生在导师张索带领下外出考察
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专业研究生在导师张索带领下访摩崖石刻华师大艺术研究所书法专业研究生在导师张索带领下访摩崖石刻

  澎湃新闻: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你觉得还是比较理想么?

  张索:因为是学生,你就不能够要求学生都已经非常成熟,因为他们还在学习的路上,肯定是有各种路,各种途径,同时他们也会有各种想法,各种思路,所以大道基本上是这样,但是小道,他们都会朝着自己的路径在走。所以大家是有所思,也有所悟,那么每个人走的路,就是有大同,也有小异,这个是很正常的。今天我讲的话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就代表着我作为实践者个人的理解。但是在整个大格局里,我们这里的包括老师、领导在内都认同,我们的教育对学生应该起着怎么样一个想法和作用,但是每个学生的实践、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是会尊重学生的选择,也是比较注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艺术是在共性的基础上面,最后肯定要走向个性。最后长出一个什么样的样子?这个是靠同学们自己去努力,我们事先给他提供的路径大概是这样。

  澎湃新闻:你这么多年投身于书法教学,最近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你怎么看待今后书法教育的方向和展望?

  张索:我可以先谈下我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我认为古人和今人对书法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传统书法在长期的科举制度下,科举时期写字是必备的修养,而且必须要写得好,因为最后是要递呈给皇帝看的,字写得潦草就是对皇帝的不敬,所以从古人学写字的第一天开始,所以书法在古代孩童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词就是“持敬”;今天的书法在20世纪由于西方美学思想的引入,书法是艺术,艺术最重要的是个性和风格,重复古人不是艺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现在学书法的人一开始就接受艺术概念就是创造、创新。所以为什么临摹作品不能进入今天的正式书法展览会?认为这是临摹古人,是缺少艺术个性的,其实中国的书法恰恰是在临摹古人当中。

  澎湃新闻:“创新”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创新,而非刻意的创新。书法的临摹确实是基础,包括中国画教育其实也是,而且书与画在技法的基础上,最后都是偏重于文化的话题,现在的问题是太多。

  张索:现在中小学书法进校园活动,进校园的老师都是书法名家,书法名家进校园喜欢写草书、篆书,我个人认为凡是进校园的书法老师,都应当要笃定得坐那里写楷书,以“持敬”精神把它写好,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其实书法进校园更多的是为了以中国文化的正大气象给学生种种子,这非常重要。所以学生写书法,不光字写得好,句子要会背,不光要会背,还有会解释。从形式、笔法到章句、内容都能够打通,让中国文化真正在小孩子身上落地,要文、书相得益彰。这才能够把中国书法复兴起来。

  来源:澎湃新闻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