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发烧友靠帽筒赢得收藏第一桶金

2016年11月06日09:0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清代的三英战吕布帽筒 清代的三英战吕布帽筒

  来源:遂宁日报

  记者 税金龙

  帽筒是啥样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遂宁收藏家杨钢的眼中,帽筒却是无价的宝贝,是雅和俗的结晶。

  “帽筒在清代中期是官员放置管帽的器物,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的陪嫁品,饱含150多年的民风民俗。”杨钢最喜欢帽筒的这种雅俗共赏,为此他还曾专门到故宫博物馆进修学习,如今他收藏的清朝、民国、文革等不同时期的帽筒近100个,且其中大部分都能成双配对,让其他藏友羡慕不已。

  帽筒赢得收藏的第一桶金

  今年48岁的杨钢从小就是个收藏发烧友,“小时候吃糖,就爱攒糖纸;后来大一些,喜欢收集烟盒烟标;再后来长大上学了,就把零花钱攒起来,跟同学一起集邮……”杨钢说,这些年下来,自己涉猎的收藏东西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的杨钢仅仅是兴趣收藏,并没指望用收藏来赚钱,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做起了餐饮生意,经营起一家火锅店。直到1991年,火锅店关门后,没有了经济来源的他才开始思考收藏买卖的市场。

  刚开始杨钢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兴趣收藏,对古玩也有一定了解,便自信地买了很多古玩到其他市场上去卖,然而古玩市场的水之深,让他也没想到,一连好多次藏品买卖都赔了钱。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玩收藏的第一桶金,居然是他也没在意的一对帽筒。

  “那是在重庆的一个古玩市场上,我看中了其中的一个弥勒佛,来回讲价时卖家的价格仍比我心里价位要高10多元,”杨钢讲不下来价后,便顺手搭了旁边的一对帽筒后成交。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个弥勒佛连成本价都没卖出来,顺搭的这对帽筒却以450元的高价被成都一位藏友收藏,直接让他大赚了一笔。

  从那以后,杨钢对帽筒的收藏便特别上心,但凡在哪里看到了帽筒,买得起便要入手,买不起也要好好赏析一番。这一来二去,杨钢对帽筒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对帽筒的收藏也越来越丰富。

  “这些年经手的少说也有七八百个,都是最近有心自己珍藏,才有了这些帽筒。”杨钢指着博物架上的帽筒满意地说,“这些都是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帽筒,市面上比较少见,以后遇到有特点的其他帽筒,还准备继续入手收藏。”

  为收藏奔走各地古玩市场

  为了收藏这些帽筒,杨钢可没少花功夫。他不仅自学了很多关于帽筒的鉴别知识,还拜师学习了老一辈古玩收藏家的经验。

  “师父的经验大多是口口相传,在实践中慢慢去体会、去体悟。”杨钢说,为此,他经常跟着师父去各地市场做古玩买卖,经常为了赶时间,晚上赶路白天摆摊,有时累得蹲着都能睡着。而且这样帮师父的买卖,收益绝大部分都归师父,作为徒弟的杨钢只有很少的分成。

  但这样跟着师父四处跑的过程中,杨钢对古玩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对更高、更多古玩鉴赏的渴求也越来越大。2000年,他还专门前往北京,在故宫博物馆进修瓷器杂项,并通过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鉴定知识考核,成为遂宁地区少有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出师后的杨钢在古玩市场上几乎如鱼得水,好多次的收藏都有不错的收益,引来其他藏友的羡慕和学习。在其他收藏项目有了经济收入后,对帽筒情有独钟的他便开始自己珍藏帽筒。

  “市场上的帽筒数量也不少,但成对的有价值的却比较难遇。”杨钢说,为此,他还经常到乡下的老宅子去寻找,现在比较中意的这对“开窗”的清代三英战吕布帽筒就是在一户乡下老宅收藏来的。

  “当时主人家把帽筒当作花盆,种上花摆在屋里的桌子上,还嫌弃镂空的设计让水分和泥土都会跑出来。”杨钢说,其实这种镂空和开孔,在帽筒收藏上叫做“开窗”,是清代中期官家常有的设计,他担心继续留在主人家里哪天打碎了也不可知。识货的杨钢便收藏下来小心保管。

  雅俗共赏中品味人生百态

  如今,杨钢在遂宁市城区凯旋下路开着自己的古玩小店,闲暇时间,他就会泡一壶功夫茶,拿着帽筒慢慢品味。

  “帽筒也属瓷器收藏,从釉上面看所属时代,从图案和设计上推断曾经的用处。”杨钢说,帽筒起源于清代中期,原本是官员放置管帽的器物,属于官家才有的装饰。到后来发展为女儿出嫁的陪嫁品,“东瓶西镜,中间一口钟”这个象征终生平静的传统摆设中,帽筒就作为装饰摆放在时钟的两侧。在新中国成立后,普通人家把帽筒作为装饰,或放置鸡毛掸子之类的杂件。

  “像这对‘样板戏下乡’就是文革时候的帽筒,有很强的红色意义。”杨钢说,文革时期好多帽筒在“破四旧”中遭到损坏,要么有破损要么不能配对,这样成对的得以保全的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

  帽筒的发展有过大富大贵、也有过平静平凡,经历过官家珍品收藏、百姓寻常摆设,让其具有雅俗共赏的独特韵味。杨钢就喜欢品鉴帽筒的雅和俗,这让他联想到人生的浮沉百态。

  “每次生活上遇到困难,拿出帽筒想象以前主人家的各种故事,以及自己收藏这款帽筒的百般经历,也就没什么想不开的了。”杨钢觉得,雅俗共赏的帽筒教会了他放宽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帽筒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