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艺术潮流:维也纳分离派

19世纪末的20年以及20世纪初的10年间,一种以长而有致的曲折线条为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欧洲盛行,体现在绘画、建筑、工艺设计、招贴画、插图艺术等各方面。1897,克里姆特与科洛曼、莫瑟、约瑟夫、霍夫曼等人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是该会第一届主席。
    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运动是维也纳的骄傲,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高潮之一,在分离派运动中所引发的现代思潮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对于100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分离派两位代表艺术家:
克里姆特和席勒

克里姆特的艺术深受荷兰象征主义画家图罗普,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霍德勒和英国拉斐尔前派的比亚兹莱等人的艺术影响,同时吸收了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以及东欧民族的装饰艺术和营养,致使他的画具有镶嵌风格,使作品的工艺性和绘画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他的作品构图严谨,除人物面部和裸露的身体外,其余包括服饰和背景都充满抽象的几何图案,在绚烂豪华的外表里边都蕴含着人类的苦痛与死亡的悲剧氛围。
    分离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埃贡·席勒。这是一个充满反叛与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名字,他那争取打破~切常规和束缚的自我解剖式的画面,甚至使其作品成为探讨精神孤立的原始文献。克里姆特将性与死的主题隐匿在华丽的装饰之下,而席勒则是直接描绘这一主题,甚至剥开自己的血与肉,用一种悲怆的气氛来表达这一行为野蛮但内心细腻脆弱的世界。

奥地利分离派大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奥地利分离派大师: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代表,装饰象征主义大师,奥地利的艺术天才。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7月14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在这个工艺美术家庭的熏陶下,他与两个弟弟一起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代表,是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领袖人物。他的绘画拥有深刻的象征主义内涵和富于装饰意味的独特形式,赋予19世纪末现代主义的维也纳的神秘氛围

克林姆的维也纳分离派时期

1897年,克林姆等人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克林姆并担任了该派的期刊《圣春》(Ver Sacrum)的总裁。克林姆待在分离派一直到1908年。1902年,克林姆为第十四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完成了《贝多芬横饰带》,展览主题是对作曲家的褒扬,以一座不朽、色彩斑斓、马克斯·克林格尔所制的雕塑为号召。横饰带只为展览而作,克林姆以亮眼颜料将之直接画上墙壁。

克里姆特的金色时期:吻醉世界

金黄璀璨、情欲撩人,或许正是克里姆特风靡全球的原因。《吻》是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有人认为这是他唯一的自画像,画面中的女性是他毕生的情人、伴侣、模特和缪斯艾米丽·弗罗杰。《吻》已经和《蒙娜丽莎》、《呐喊》一样,出现在马克杯、冰箱贴、钥匙圈、茶杯垫等日常器物上。

克林姆的巅峰:金色时期与成功

克林姆的“金色时期”为他带来了正面评价与成功,并被认为是克林姆的巅峰时期。克林姆此时期的作品常使用金箔,夺目的金色可於《帕拉斯·雅典娜》(1898)与《茱蒂丝一号》(1901)首次见到,金色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则是《艾蒂儿画像一号》(1907)与《吻》(1907 - 1908)。

克里姆特风景画:
纽约苏富比夜场中的明星

“很多藏家如饥似渴地寻求克里姆特的风景画,关于他的争夺很激烈。过去5年中,克里姆特所有风景画的拍卖成交价都超过最高估价。去年2月,伦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他的一幅代表作《卡颂的教堂》估价原为1800万英镑,以27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创下克里姆特风景画拍卖最高价格纪录。“

克里姆特的风景画之美

不表现光影空间,不写实,非印象,主观性与客观性交织,严谨而自由,诗意般的抒情,没有阳光但很灿烂,非写实但很自然,富有明快的勃勃生机感。克里姆特的风景作品表现了他面对自然冷静深刻的观察态度,他以斑驳淋漓的色块笔迹,形色自如地交织在构造严密而单纯的形态世界里。在他理智与激情的笔下,色彩的本质与潜力得到了极致发挥。

克里姆特生命中的女人

 “他的私人关系复杂:女人、孩子、姐妹,均因为对他的爱而互相变成敌人。”在阿尔玛·马勒的自传中如此形容克里姆特的风流名气,并称他为情场老手。号称是“喜欢女人的男人”,克里姆特却从未曾从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中选择一个伴侣,他一生都与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过着普通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他的工作室就是他激情的温柔乡,最重要的是,是他绘画创作的天堂。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达娜厄》

达娜厄是希腊神话中海耳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的女儿。不同画家所创造的达娜厄的形象都不同。克里姆特所塑造的这幅蜷缩在方形的画面被各式图案纹样所包围的形象十分特别,他以写实的手法,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发,描绘了一位体态丰润充满性感诱惑力的裸女,表现出一种潜意识中的欲望。

克里姆特画作:表现命运中的女人

克里姆特说过要表现“命运中的女人”,这个女人既象征他个人的命运,也是与文化相关的女人。克里姆特虽沉湎于情色,但超越了情色。他由情色迈上了象征的台阶,趋近史诗的方向,艺术在对自我的超越里完成蜕变,进入真正的自由王国。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莎乐美》

画面描绘莎乐美的冷艳面孔和袒露的胸肩,其余画面则填满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图案纹样。画里潜藏着一股悲壮的冲击力,交织着情爱的感伤和生死的矛盾。妖艳、死亡和梦幻充满画面。

克里姆特的作品

载入中...
  • 奥地利天才画家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是二十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受克里姆特和浮世绘的影响

奥地利天才画家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是二十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受克里姆特和浮世绘的影响,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性的风格。橘红、绿、靛蓝等饱和色组成马赛克般的小色块,使画面生动鲜明,但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仍旧提示了席勒充满矛盾的内心,1910年开始,他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呈现其成熟抑郁的画风。1918年,28岁时他死于西班牙流行感冒的袭击中。

曾经被控以色情污染艺术的席勒

 除了风景画之外,科罗还画过许多精采的人物画,像《戴珍珠项链的女人》、 《读书的间歇》、 《钢琴旁的蓝衣妇人》、 《骑马的地亚兹》等。他所画的人物自然生动,作画时不拘泥于细节的刻划, 而善于以概括的笔法速写一般捕捉对象在生活中的姿态,因此别具一格。

席勒以情欲为特点的素描

埃贡·席勒画了一系列以情欲为特点的女性裸体画,《素描》这幅作品是典型的席勒式速写,席勒以简练激动生动和 素描女子扭曲的线条,表现了一个成熟女人,性的渴望(或许是席勒的渴望),他展现给人的不是色情,而是对性的一种观察,一种诠释,有人认为他是受当时主流思潮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性理论的影响。听起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放浪形骸的席勒是妇女性解放先驱?

大概没有哪个画家像埃贡·席勒(Egon Schiele)这样,如此彻底地摒弃十九世纪裸体绘画中那种一本正经的学究气。他用素描、水粉和水彩画了许多妓女修长、青春的身体,她们摆着各种自慰的姿势,被读解为对中产阶级道统的公然挑衅,是一种宣扬女性观念解放的早期女性主义...

埃贡·席勒的自画像

席勒是西洋绘画历史上自丢勒和伦勃朗之后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席勒的自画像以各种神经质,癫狂,病态的姿势坦然地表现内心世界,毫无拘束、不加思索,仿佛精神不仅已经涣散,而且根本就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因为人物没有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成了灵魂的直接创作,灵魂感知感觉后的行为。

埃贡·席勒的自画像

埃贡·席勒的作品

载入中...

专题制作:张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