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宁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发言(2)

2013年05月28日 08:21   新浪收藏  微博

  山水画创作如何与自然观照,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董继宁都有考虑,我觉得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山水画又有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可染先生在文革后期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就是它的大山大水。以荆浩、范宽为代表,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震撼,通过把山水画成中国民族的纪念碑这样的形式在文革后期得到了发展,不再仅仅是山川秀美、幽情美趣了。后来,是在对宗教方面的开拓。发展到明未清初,山水画发展到很多人都去读意境,如石涛怎么对待古人的“法”,怎么对待自然,怎么“搜尽奇峰打草稿”,怎么“无法之法乃为法”。这一点上我认为董继宁先生也注意到了,怎么样去选择与我们的时代和艺术发展相融合,这看起来容易却往往又被忽略,这方面我觉得他也做得很好。具体到画,他不是把某种程式拿来,或者把某种笔法、墨法、皴法拿来,而是从整体上来观察,如点、线、面,黑、白、灰或形、光、色,在他原来是画油画的知识背景上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这样,他的画就能寄托思想感情,寄托对我们的土地、民族的感悟,这样画面就是动人的。

  不是光技法好,画画得好看,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很宝贵的。可染先生在50年代就谈如何发展山水画,讲的两点:“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我觉得董继宁无论是在拜李宝林为师前还是之后,在传统的方面都是向前迈进的,同时又不是表面的形式,有内在的精神,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当然,我认为还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董继宁的画面大气磅礴,画面也都很完整,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要表现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风格而搞简单的、千篇一律的图式,但我觉得还可以要再统一一下。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你吸收的是古代的思想传统和近现代的画法传统,能不能再消化一下,让我们看不出一点来源来,这样,我觉得你还会有更大的飞跃。

  杨悦浦:(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

  我发言可能没有准确性,因为我和董继宁、吴汉东是很好的朋友,朋友之间有偏爱,所以对画的评价没有客观性。我很喜欢他的画,在这之间谈艺术往往容易为感情所左右,希望多听些其他专家的意见。董继宁的画很能打动我,这方面李宝林老师的感受能代表我。他在画的“灵”字上下的功夫很大,但他不是灵秀的东西,而是空灵的东西,也就是邵建武在他的前言里写的“畅神”,这个词比较准确。所以,我对他的画关注这么多年,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一点。董继宁不是纯山水画的科班出身,但他对山水的爱和对山水的特殊感情,特别是湖北的山水和楚文化所造成的底蕴他能体现出来。湖北有的油画家画得很细,工笔画也有人画得很精到,但继宁的画却能画得很博大。而且,他能放也能收,细微的地方的技法他把握得非常好,包括用颜色的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还有他的用粉,到现在他还在用这个技法,用得别人看不出来,他的这些探索都是很有道理和意义的。

  这些年我因为退休,很少关注创作方面的事情,对他的画也看得少了,今天看了他的画很让我震动,终于看到董继宁有起伏了。现在看他的画,在表现物象和具象方面与以前有些不一样,过去符号化的东西比较明显,但现在从物象形体本身来表现精神状态这个方面思考得较多一些,所以我觉得他终于给自己找到一条道路。但是改变得如何,他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我想他在55岁以后,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也是我期待的。最后祝贺他展览成功。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秘书长)

  我对董继宁的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年在研究院展出的时候,他那个时候30几岁,他的画气势磅礴,格局比较大。看了那时候的展览之后,不客气地说,感觉有点空,印象比较单一,基本一个风格。笔墨也还不错,有那种空灵的感觉。

  但是今天看了,说震动也可以,说感动也可以。我看的很认真,不是在开幕式上看,而是上午开幕式完了,下午静静的看,比较安静的,仔细地看。我感觉到他很有变化,变得更生动了,变的更厚重,有了深度。原来,他画的山水还有的是一片片的,现在画的山都立起来,大山在画面上耸立起来了。山还是那个山,那个连绵无尽的山,很震撼的山。在这种山前,感觉人很渺小,他把大山的气势、感觉深入进来了。我觉得他很善于吸取别人的东西,而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丰富了很多,不再单调了,追求的格调、意境也很丰富。这是我感觉很强烈的一点印象。大门的那张画中的那个山,后面有红色阳光的那山,里面隐隐约约,同样有一种力量冲击,这种景观和表现,过去中国画是没有的,古代人不会这样画的,这是现代人的意识,现代人的观察方法之下得来的东西,他都能够运用的很好,很动人的。过去感到他的变化少,现在看来变化多了。另外,满山的桃花开放的感觉,说明他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领悟,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山的表现,他的视野上更开阔,表现也更开阔了。古人说:“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这些在他的画里都有表现。他的画,还是那种博大、开阔、浑厚、苍茫的气势,还是独具一格,比较有特色,而且把自己的长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很难得。

  看完展览以后,我对董的画有新的认识,看画册还是感觉不到,看原作印象很深,我很祝贺他的进步,也相信他以后会越画越好。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看了画展以后,很有感受。我先说一点意见,他的画面感觉太干净,总体印象就是太干净。尽管画得很雄强,很伟大,并且有种纪念碑的风格,但是我觉得有种相反的东西和它相抵触。“空山新雨后”,被雨洗后的一个特别干净的世界,它与那种苍茫,伟大,要强调力量的东西相抵触。这是我看完董先生的作品以后最直接的印象。我在找这种原因,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早期的,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山水画里面,画都比较干净,比较典型的是白雪石先生,他的山水就是画得特别的干净。在那个时代里面,它是一种理念,和“社会主义的山水”是有关系的。所以,它不能画的太神秘,太草率,诸如此类的都是要避免的,这和那个时代是有关。这种东西有它的好处,在那个时代是和当时倡导的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和社会主义的这种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东西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我也从其它人的作品看到这种倾向。但是,其它人的画的不是这种雄强的大山大水,所以可以弥补那种干净所造成的影响。但在董先生这里就有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我不知道董先生是否意识到了,这是我提供给董先生的参考意见。第二点,刚才薛先生从历史的角度,对董先生的山水作了一个定位。一个方面,主要的传统还是20世纪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承接的是20世纪以来的这种传统。当然,这20世纪以来有许多不同的传统,董先生继承了20世纪以来很重要的方面的传统。我曾经对20世纪山水画的一个大的走向做过宏观的叙述,我的基本看法是,20世纪有两个原因造成大山大水的流行,第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明清以来,对“四王”、明清以来文人画的彻底的否定,在20世纪是占主流的声音,这种声音导致山水画家要回到一个更有力量感的世界,那就是宋代的山水,就是我们所说“汉唐雄风”。这种观点一直贯穿20世纪,并且人们都是有意识的去做。所以,山水画造成这样一种大山大水。具有北方特点的山水重新被推崇,而对明清的文人画则予以否定。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山水画里面有一种 “圣地山水”,改革开放后还在沿续,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山水画意识,是导致人们对大山大水非常感兴趣的重要原因。看到董先生的画以后,从总体上来讲,他已经不是很时尚了,所谓不是那么时尚的意思是说,这种趣味在20世纪以来的受到了冲击,可以说这是8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的趣味,是重新回到明清文人画的那种趣味,笔墨回到古人的绘画世界里面去,在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任务面前,董先生还有很多的任务要完成。其实89年后的这种回潮,这种像对董其昌,对南宗的重新认识,这就意味着新的否定在出现。对于董先生,怎样重新建立一个新角度对此做出回应还是他面临的新的任务。

  崔自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造中心艺术史学博士)

  中国美术馆天天会有展览,甚至有的时候还排不到队。但是能看的,或好看的不多。我看完了董先生的画,觉得非常好,他吸收了很多东西,而他所用的技法是自己独成体系的。看完以后,我来讲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从学术上讨论,中国画应该怎么走,这是个老问题。我们中国画以前所实现的空间,所达到的高度已经很高了。今天中午,我还看了一个小子在SOHU博客里写齐白石的画很单薄,我说不是齐白石笔墨单薄,是他势单力薄,能看懂的人太少。老子说:“大到善易而名义耗尽,下到闻到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好东西一定是很多人看不懂。当然,像董先生这样雅俗共赏的是很难能可贵的。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