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宁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发言(4)

2013年05月28日 08:21   新浪收藏  微博

  董先生是当代一个非常有代表的艺术家,这个代表性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不止一个方面。我觉得首先一点,他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类型,一种风格,一种大的趋势的很重要的代表。前面薛先生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20世纪中国山水画在这个大会堂式的空间中,在新时代的笔墨要求下,或者说在这种大山大水的氛围里,形成的这么一个山水画的流派,这个流派是大家都可以看的见的,董先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另外一个代表,是董先生的个人经历,他的家庭,他的教育,以及他后来从事的工作经历。他原来学西画,学的可能比较多一点,或者说最早的接受的教育里面,西画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看你的速写,一个是构成的方面追求很明显,形式的追求很明显。另外,从视觉的表达,比较像风景的速写,而不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生方式,所以,可以看的出西画的因素。20世纪中国在历史上很明显的倾向,是所谓的中西合璧,西方的包括光、色彩的运用,在你的作品中非常充分的表现出来了。比如:暖色调的运用,和比较冷的色调、色彩的对比,它所体现的一种情境。很多摄影爱好者很喜欢这种东西,在新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

  关于诗、书、画、印等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站在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方面来谈的问题,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董先生会比较勉为其难,毕竟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在我看来,董先生是院体的代表,他是画院杰出代表,他的画宁静、宏伟但又深邃,整体感好。

  夏硕琦:(《美术》杂志编审)

  董继宁先生是我很早就关注的一位画家,大概是在80年代,我在编辑《美术》时就选发过他的作品。从那时到现在,转眼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绘画就像一个人从青年时代发展到壮年时代,既有青年的模样,又有现代更丰富的内容,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在艺术劳动上的一种坚忍不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勇气和智慧。我非常高兴看到他的画,我的评价是:很好。

  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与这个时代议论的一个中心话题是创新。创新体现民族的活力,创新也是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艺术家,理所当然地应当回答时代的问题,作为一个感应时代的表达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董继宁在这个时代的大潮里,是追求艺术创新的一个很难得的典范,我很赞赏他,这是我要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

  董继宁的艺术,假如从文人画那一套语言系统来要求话,可能会指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艺术创造,它的核心应该是情感,所谓“移情造文”,我觉得恰好在关键的这一点上体现出董继宁作为艺术家对艺术最基本的规律的遵守。因此,他的画有打动人的力量,有一种诗意的激情,有很强的情感投入。现在绘画有很多人是程式演练的做法,边聊天边画,一个流程就画完了,我想董继宁先生作画决不会这样。他很动情,很投入,所以我要用一个词,他的作品有种“唤情结构”,能够抓住人、吸引人。正因为“移情造文”,所以,在语言上他与古代不同,有自己的创造,也有对同代人成果的吸纳,这不是坏事,歌德曾说过“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他往往是收获了这个时代众多人的努力”,能够广收博取,既横向地继承西洋的,又纵向地吸收古代的,也从同代人那里吸取营养。

  我看董继宁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天空都铺上了颜色,或是淡墨,或是淡彩,但是对空间的感觉来讲,达到了表现一种幽远、缥缈目的,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空间的处理,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与交流,或者用庄子的话:“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这里面我觉得还大有文章可作。在我们古代的诗歌、文学、绘画和音乐这些艺术里面都特别讲究这点,就是宇宙的、天地山川的一种境界,山水画要表达这些,体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依为命、共生共荣的、深沉的依存关系,这是我们古代人的哲学智慧,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现代意识。

  从董继宁的画里,我看中的是这种烟云一般的荡漾诗意,它是浪漫而又有激情的。这是艺术最基本的品格,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舍本逐末。因此,在我们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忘了本体性的问题,而去纠缠枝节性问题,这也是艺术思考的方法论。当然我也不是说董继宁绘画就是十分完美、无懈可击,他有一些作品确实很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他山石的皴法,既看不出什么解索皴,也看不到什么折带皴,但你能感觉到这个巨大的山峰或绝壁冲向你来,这就是“外师造化”,以山水为师。还有黑白的作品,他吸收了李可染的东西,在黑暗里面放着光明,画的泉水有着闪闪发亮的感觉,这都是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我希望董继宁今后在这方面能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前面几位学兄提到对传统文化的再深入,再理解和吸纳,这并不等于让你放弃你自己,而是文化的、整体的、向更高层次的再提升,来推进加深自己的创造。

  王志纯:(北京画院院长助理)

  董继宁90年代就已经很有成就了,那时我印象中是他的大山大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用水用得独特,他画山水关注的是山体的大的脉络变化,画面结构也很大气,所以,当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9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铺天盖地的传统笔墨程式,使中国画向传统的回归这一路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难让人接受的地步。董继宁先生和这种取向不同,他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从山川自然的表现出发,所以,他在当今画坛更加的令人瞩目。

  这次看到董继宁的作品,觉得他几年来的变化很大,和我原来的印象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找寻自然的、具象的东西多了,另一方面,从内心找寻的东西多了,也就是夏老师所说的情感的注入,对描绘对象的体验、感悟多了。再就是画面结构上,从简体转向密体。笔墨也不再是以前那种特别概括性的笔墨,皴擦、塑造、描绘性的东西多了,我觉得这是他几年来很大的一个变化。我观察了一下作品的创作年代,发现这个变化大概从2002年左右开始向现在这个方向走了,这个方向使画面更充实、更厚重、更丰富了,但还是需要更进一步地归纳、概括、提炼、升华。这是当你另一条腿往前迈的时候,你要面对的问题。当画面更丰富、内容更多后,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生不协调因素,当然这是艺术发展过程中非常正常的现象。

  董继宁的山水仍然保持以前的那种大气,构图是大的脉络及块面。色彩方面的象征性很强,很概括的色彩表现与具体的意境、境界的塑造,这方面有些问题要解决,色彩可以再调整。笔墨符号和具体的生活感受也还是他面对的一个课题。听说董继宁拜李宝林为师,我很高兴,我认为这是他代表了自己选的一个方向,李宝林的大气、浑厚是董继宁下一步要吸收的东西。总的说来,董继宁在当代中国画坛是很醒目、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画家,他今后的路会走得更结实,更有希望。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

  和继宁的最初接触是他第一次办展览。一晃十几年,一直关注董继宁山水,但见得不多。与董继宁十几年前的画展相比,的确觉得有很大的跨度,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说十几年前的作品,他所表现的正如周韶华提出的全方位的口号,比较大,视觉冲击力比较强,可是仔细看里面东西不太够,现在看里面丰富了。虽然有的地方画得比较黑、比较浓、比较重,但是有韵味,他在强调面的基础上,把面保留和丰富的同时,又加强了线的运用,使结构和表现又进一步深化。

  这次,我最有感触的一点就是他的写意山水中所加的重彩,十几年前因为我做“中国画纪事”,很关注湖北的写意重彩,聂干因等几个人的写意重彩搞得非常好,董继宁在他的写意山水里面把这个写意重彩的因素吸收过来了,我觉得用得很好,与现代的山水很融合,而且与他原来的面貌不一样,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当然,我也同意刚才一些同仁的观点:好看,这个词看怎么去理解了,白面小生也好看,但总觉得没有力度。所以我认为董继宁拜李宝从为师,正好把他的拙的东西吸收过来,说不定若干年后会比他画得更好。

  刚才有个争论,关于画的当代性问题,当代的代是什么?我想有两个意思,一是时代,一是年代。首先,当代决不是指当时,而年代也决不是指当年,不能说当天性、当月性,而是当代性。我们过去说“代”与“代”之间是二十年,过去是二十年一代人,现在代与代之间拉的时间更长了,即使是你十几年前的作品和现在展出的作品,在我认为还是一个代而不是两个代,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我对当代性的理解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一个时间段。80年代有一次叶浅予先生看完展览,回来很感慨地对我说:改革开放这才几年,中国画变化太大了。他想起刚刚粉碎“四人帮”,刚从监狱出来,在北海看展览,那时什么感觉?这才不到十年,当时看着觉得很好,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画没法看,太旧了。这就是由于社会的变动,给艺术上带来新的营养、新的因素,在短暂的时间里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具有当代性。如果现在再拿出刚刚粉碎“四人帮”时的作品,它就具有时代性,时代性应该是反映一个时代的东西。正因如此,我认为董继宁的作品是具有当代性的,他反映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邵建武:

  今天这个会开得很有质量,在座的评论家今天讨论的问题都很深入。董继宁回到湖北,会在创作上对大家的想法作一些梳理、借鉴,甚至是反驳。而在座的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我们也是要继续思考的。下面讲董继宁讲话。

  董继宁:

  首先,十分感谢各位出席今天的研讨会。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