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宁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发言(3)

2013年05月28日 08:21   新浪收藏  微博

  中国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发展?咱不说中西结合,也不说中西绘画的差别,就说美术的视觉空间、视觉艺术所能拓展的空间有多大?李宝林先生山水的符号性的东西很强,它自成体系。里面也有它象征性的、抽象性的东西。他所能延展的空间是什么?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感觉到董继宁画的独特性,他的画在他自己的语境中已经很完美了。于是就会发现有个题字的问题,有的画我觉得不题字还挺好,题了字后,局限了思路,破坏了构图。中国的传统文人的笔墨趣味和题字是成体系的,是统一的,现在的笔墨系统还适不适合题字? 我觉得不题字很好。有的时候题几个小字还挺美的,题几句反而不太好了,这是我的一个感受。他能画这么好的东西,同时有这么大的量,真是难能可贵,我觉得对于很多专职的画家,专职的创作员是很难达到的高度。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1991年我在艺术研究院就看了董继宁的画,当时就感觉很不错。继宁作为一个画家,先当过研究生部的主任,后来又调到美术院当院长,这也是在不断进步。另外,他写了这本《灯下独语》,对艺术、对人生都作了很多思考。现在,我们的画家都不怎么读书,读书也只是读点轻松的小说什么的,但继宁思考的是艺术的问题。

  继宁是努力创新的,吸收和中西画法的一些特点。对他的画,已经不能用传统的、黄宾虹的标准来要求。一进展厅的那张画,董继宁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那些山、树,都很不错。画画时如果太干的话,就像四王的画,感觉枯燥。太湿了就有粘糊糊的感觉,所以,传统山水画还要讲究用笔,黄宾虹在画山水时讲究“三法”:笔法、墨法、章法,继宁的画章法和墨法上都没有问题,我认为笔法上还应该再讲究,因为中国画本身是写意的,所谓写意就是要充分吸收书法的东西,书法的艺术境界是高于绘画的。中国画从文人画到元明清以来,从理论上到实践,从书法里面借鉴了不少的东西。现在不是提倡国学吗?作为民族文化,它是需要我们这辈人认真研究的东西。

  继宁今后还有很长的艺术生涯,我建议你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当然不能停留在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补充自己欠缺的东西,从书法、篆刻里面吸收营养,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多加留意,仍以中西结合的面貌出现,相信把传统的诗、书、画、印的东西融合到你的画当中,一定对你的艺术大有益处。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长)

  中国的山水画,有那么多人在那么长的时间当中,不断的在画,不断的推陈出新,要再找到自己的个人表现特色,是非常难的。所以,在现代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大家常常会在边缘状态下游走,去寻找一个新的融合点。在寻找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所偏重,或者有所丢失。我觉得偏重和丢失,都很正常,也正是形成个人特征的必要条件。就比如说我看了董继宁的山水以后,印象很深。

  我本来是不想接上面的话题,比如说干净问题,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层次清晰,二个是黑白分明。其实我对层次问题倒不是很有触动,但我对黑白很有触动,尤其是我觉得董先生对墨的运用有一些思考,在画的上面,他会不断的尝试。在不同的画面,我可以感觉到,在绘画语言上,他思考、把握得比较从容。我为什么喜欢用黑白,因为黑白它把中间层次冲离了。中间灰调子它基本上都淘汰了,剩下的是大片的黑,在黑当中挤出一点白。黑容易画死,在大片的黑当中能够画出一些层次,能够画出一种光泽,这个很不容易。在董先生的画当中,我可以看到这一点,它把层次给压缩了,压缩在大块的黑里面,但又太闷。董先生学过西画、水彩画,所以,回到他的画面上,很多问题就得到了解释,比如说笔法问题,它的那种黑,完全是种块状的,,一种很坚硬的块状东西压在画面上,而且,在块状中挤出来的那些山石、肌理。我讲的是西方的那种肌理,是用很多东西擦出来的,不是像我们过去古代的山水的皴法是画出来的。那些小的笔法,我感觉到是西方的肌理的感觉,他寻找的是绘画的一种很平静的语言。这种语言,有一种材质感,这种材质感也越出了我们传统的关于笔墨的审美范畴。

  关于理论批评,我觉得更多的是自己读解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读解方式。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中去读解他。个人的标准能不能成为一个普遍的标准,现在受到不断的质疑。我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希望能相互之间产生一种对话,我今天谈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朱虹子:(《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编)

  首先我要说的是,董先生的画册,封面选的这张画我是很惊讶的。他大量的作品都没有按这条路子走。如果按这种路子走的话,他就不是简单的中国画,他就进入了当代绘画的语境。怎么去阐释它,肯定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作为观察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画强调笔墨和尊重传统,导致了大量的相似性。这个相似性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从农业文明跨入信息时代的时候,对于相异性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我觉得这个是从事中国画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在农业文明的时期,反复锤炼一棵树,一座山,一块石头的画法,没问题,这也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和那个时代的结构有关系。现在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时期,对相异性的要求会越来越明确。一个艺术家,如果说你的艺术作品的面貌不是特别的突出的话,是很难留下来的。

  董先生的作品,是从他的感受中出发的,他画的山水画,说风景画也是可以的。他的石头的画法,还有他的一些树的画法,也有一些当代和古代的笔墨,但是他很注重自己的感受,寻找的是一种自然诗意,这个是他作为艺术家的良苦用心。这在当代画家里面已经是少之又少了,这是他很难得的地方。

  回到第一句话,他封面的这张作品,和里面第三张作品。他选作封面的,非常的现代。我觉得其实不矛盾,研究传统,喜欢传统,和你自己的创作形成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个也是可行的。我现在想的也比较乱,但是有两点要讲,一个是他完全可以做个非常好现代艺术家,比他那中西融合的还要好。比如他所探究的光就很有意思,中国古代也认真研究了光,西方绘画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也是光。西方对光的深入、细腻的研究程度,斗胆说一句,中国当代的油画家对光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表面上。第二是对于结构,空间,立体感的塑造,这也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跟你的文化有关系,西方已经走到了这种抽象了,抽象可以从写实里面来,所以,要研究它的这种发展脉络,它和我们的抽象是不一样的。我接触了很多艺术家,他们经常沾沾自喜地说,我们的艺术是很抽象的。中国艺术家很伟大,很了不起,可是你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或者是说你的抽象性和人家的那个抽象性能够直接对话吗?其实不是的,人家的写实艺术一诞生就有,最好的写实艺术必然是他的最好的抽象艺术,只是到后来它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抽象艺术。我觉得像董先生这样的既研究西方,也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家,固守自己、培育自己的一个更突出特征的任务,可能会更重一些。

  李永林:(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

  首先我对董先生的展览和艺术,表示一点我的敬意。因为能够从你的这个成果中感觉你是一个特别勤奋,非常坚持,非常有信念的艺术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格。长年的坚持自己在艺术上的理念,身体力行的,要不断创作,不断探索,不断思考,要拿出这么多作品,而且在风格上面,在样式上,在艺术语言的探索方面,能看出很明显的脉络,没有东一下,西一下的,或者说慌慌张张的状态,我很敬佩。展览整体上我觉得是非常系统,而且很有深度,很硬朗,这是一个品格。我们有很多同代人,也许有很高的天赋,但是没有坚持下来,最后一事无成。画展里面的作品,特别明显的让人感觉到视觉上很整体,印象上面很锐利。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