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宁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发言(5)

2013年05月28日 08:21   新浪收藏  微博

  这次画展是我继一九九一年的《魂系山情》山水画展之后,在北京举办的第二次画展。时隔十五年,能又一次在北京得到各位师友的指教和关注,我由衷地感谢。

  对前面各位所言种种,我颇有感触,将进一步深入领会、认真研究,以利于我下一步的山水画创作。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滋养了一代代山水画大师,在这一座座高峰面前,我们除了“仰止”、“景行”以外,更重要的是“承接文绪”。正如先贤所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正是怀抱着这种文化情结,近年来,我努力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对旧时文人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追求安逸、宁静、清远、玄妙境界的文化精神,作了一些承接、取舍和扬弃。试图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探寻现实人生中自我存在的终极意义;希望能把握天地宇宙的人文精神于生命创造之中,“发天地之虚灵,赋山水以情致”的人文关怀注入到我的创作之中。

  诚然,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回归传统”、“面向世界”都是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善意的提醒和美好的期待。但是,我认为:坚持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主流文化的艺术性”,去探究中国山水画之新境地,应该是我们创作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什么“高蹈”之念、“绝俗”之想,只是将艰辛中所感动的生命意旨,与山水万象神遇迹化。在主观情思的“以我观物”中感受、表达主、客观溶一的“有我之境”。以真挚深厚的人间情愿及生命关怀,给人以某种感念和睱思。

  古人面对山水,是以“天人合一”的“山水精神”,寄托圣人之徒“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怀。我认为,当代山水画,所关怀的应当是成就由隐逸的“山野之气”到“时代精神”的创造,这是摆在我们这一代山水画家面前的时代使命。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文化长河中都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过程,但是,也就是这每一个瞬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永恒和灿烂。

  这里,十分感谢中国美术馆,十分感谢各位师友,给我这个探索者的指导和帮助!

  再一次衷心的感谢各位!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专家:山水画家董继宁先生,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先生,新上任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先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永林博士,北京画院院长助理王志纯先生,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国家级批评家赵力忠先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资深编辑刘龙庭先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第一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先生,著名山水画家、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李宝林先生,中国美协编审杨悦浦先生,中国美协编审夏硕琦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新任的专业创作员崔自默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邹跃进先生,《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刋》副主编朱虹子先生。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看到了董继宁山水画展开幕的盛况,相信大家在展厅中对他的画的面貌及风格特点都有各自的认识,所以下午我们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旨在发表各自的观感,对中国画的发展以及最近在北京举行的是“湖北文化周”期间我们对荆楚文化的认识,当然,这其间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话题,有待于大家尽情地发挥。下面我们请董继宁先生把湖北来的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

  董继宁:(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湖北来的专家有我们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吴汉东先生,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宗海先生,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彭志刚先生,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助理、国家一级美术师雷志雄先生。还有来自湖北省美术院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魏金修、彭太武、丁竹君以及我的几位研究生。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馆很高兴举办《董继宁山水画展》,继宁本人为了这个画展也很用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几年要沉住气,要画出一批能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来到首都和美术界同仁们见面,和观众交流,我觉得他这种准备展览的心气就很能代表他从事艺术的精神。在我们美术界都知道,继宁是一位出名很早的中年画家。80年代未,90年代初,他的一批作品就以很新个人的面貌在画坛暂露头角,他在湖北美术院担任着领导的工作,这次画展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他艺术创造的比较整体的面貌,我觉得这是值得祝贺的。

  我在布展期间很认真地看了继宁的水墨作品,作为一个美术评论工作者,我为他在艺术上扎扎实实的积累很感到高兴,对他认认真真做学问的精神而表示敬重。在这批作品中,无论是小写意的山水,还是更具有抽象或意象的山水,都形成他非常独到的艺术面貌,这种面貌后面当然是他不懈地追求。他的作品,一方面来自传统,从中可以看到龚贤、李可染这样一些注重大山大水、注重浓墨、注重立体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在长期的生活感受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山水的观照角度,还形成了对水分、色彩的用法等,我觉得他的创造形成了一种透明的清朗。希望专家们能坐在一起进行分析。非常感谢大家。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刚才范迪安先生已经讲得很全面了,一定要我讲,我就换一个角度来谈一下。作为一个同行,多年来我一直很关注董继宁的山水画创作。大家知道,虽然艺术史的研究家们一贯认为,能创造一种新的图式、一种新的样式,其价值是可以载入艺术史的。但是与西洋绘画史有所不同是的,中国艺术的图式面貌、创新发展是经历了不断记录积累过程的,是一个历史的传承。一个艺术家在他几十年艺术创作过程里,能够记录入中国绘画史,能够有所发明、创新、积累,并且这些成果能被大家所认可,这是很不容易的。

  董继宁在他青年时代就已经暂露头角,这些年来他的作品日趋成熟。我是这样看他的作品的:首先,他有很扎实的研究传统的基本功;当然光有传统基本功是不行的,其次是要有学养,这种学养不仅仅是有年轻人的创造热情、创作激情,这是不够的,他还需要积累。董继宁就是这样一个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艺术家,我是带着由衷敬佩的心情来参观这次画展的。我就简单说几句,这是一个同行的祝贺,谢谢大家。

  李宝林:(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我和继宁认识很久了。在1990年,继宁35岁时,在我们研究院搞了一个大型画展,他拿来很多作品,希望我们给他挑选一下,我看后感觉都很好,说所有作品都展出来,所以当时效果很好。他当时在山水画上的新面貌,作品大气磅礴的气势,给我们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着1991年北京国际艺苑评了三个年度美术奖,董继宁在里面,在人民大会堂发的奖,很隆重,而且这个奖评得也很严格。得奖的三个人中的两个,贾又福和宋雨桂,在当时的画界都已经很有名了,作为后起之秀,董继宁能够入选,这是不容易的。

  后来,他在湖北省美术学院任研究生部主任、研究生导师,并于2002年调到湖北省美术院当院长。此后,我们的接触就比较多了,和董继宁谈起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我感觉他在这方面是很有头脑的。读他的《灯下独语》,可以看出他在理论上、创作上以及做人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到2005年,董继宁突然决定拜我为师,我当时觉得很突然,因为他在艺术已经很有成就了,而且是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在这种情况下拜我为师,我的确在思想上没有准备。但被他诚恳的态度所感动,我只好勉强接受了。现在我和继宁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师生,而且我们在艺术上是互有长短,董继宁有很多长处,我也要向他学习。他在对待自己的事业和艺术上,具有永远不停的探索的精神,是很值得敬佩的。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