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古老的燕赵美术史通论(6)
普陀宗乘之庙的形制仿前藏黄教首领达赖喇嘛驻地--拉萨布达拉宫而建。整组建筑大量使用藏式建筑语言,并进行了艺术再创造,汉藏建筑艺术在这里有机融合,内外景互为因借,层次丰富,是建筑手法多样统一的经典之作。
乾隆70岁寿辰时,为迎接六世班禅来承德参加庆典,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修建的须弥福寿之庙作为班禅行宫,从布局到具体建筑构成与此前其它寺庙有明显不同。在这里,汉藏建筑艺术手法的融合产生了空前绝妙的艺术效果。大胆而又强烈的形体对比色彩对比和风格对比、使整组建筑在丰富的变化中达到了高层次的统一。体态华丽的琉璃牌楼与雄浑庄重的大红台,辉煌的鎏金屋顶与蓝天白云,前部起伏平缓的轮廓与后部高耸的万寿塔影,藏式建筑的形态与汉族建筑的装饰等等均极为生动。须弥福寿之庙与普陀宗乘之庙这两组大型建筑群,在建筑风格融合特别是处理大体量建筑空间结构、巧妙将山川形胜与建筑合一方面的创造理性和成就,成为我国建筑艺术史上的典范。
承德避署山庄和其周围寺庙集佛教建筑、藏式建筑、汉式建筑为一体,同时渗透着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义。它不但体现了“康乾盛世”的民族大团结,同时体现了那个朝代的统治者“期四海同风”的愿望。那众多寺庙以众星捧月之势环布于避署山庄周围,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政治型制,并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抱负和深刻内涵。
在清代的建筑艺术中,帝王陵寝--清东陵和清西陵也同样是非常杰出的。清东陵位于遵化市西北30公里,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东陵园区南北约125公里,东西约20公里,沿燕山余脉东西走向的昌端山展开。建筑形式承袭明陵制度,在营造选址方面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整个陵寝与山川形胜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建筑布局采用了长长的序列和对称的格局,这些建筑运用高低、大小等对比方法及丰富的色彩搭配和富于象征意义的形态组合,有效地烘托了祭祀气氛,达到了建筑功能与表达形式的完美统一。清西陵位于易县,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陵区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清西陵群山环抱,正所谓“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雍正帝的泰陵位于西陵的中部,以泰陵为中心,其他帝后、嫔妃王爷等陵寝分布于其两侧山峦之间,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一般以横向山脉为屏障,依山顺势,巧妙利用地形,高低错落,层次丰富。
清东陵和清西陵除在环境和布局上集传统陵寝建筑之大成外,单体建筑及其装饰、设施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各个殿宇采用官式标准,结构合谐,在体现严格等级制度的情况下,不论是在其造型,还是在色彩的运用上,建筑的各个部位因地制宜进行必要装饰,并通过大量对比而取得协调。创造了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有些构件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乾隆帝裕陵的地宫装饰、道光帝慕陵隆恩殿内天花和装修的雕刻、慈禧的定东陵配殿砖雕等,无不以其精美展示着先人的高超意匠。
河北在清代的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上均有骄人的遗产。在绘画方面,方观承的《御题棉花图》和张赐宁的国画也同样弥足珍贵。
《御题棉花图》为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绘制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进呈御览并请乾隆帝题诗所上的奏折。他将棉花从种植、纺织、练染的全过程用工笔方法绘制出十六幅作品,每幅作品后配有说明文字,装饰成册。此作品创意新颖、选材独特、线描流畅、自在,人物形象生动、山脉房屋刻画细腻,它不但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清代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佳作。
另外,张赐宁的山水、人物和花卉颇具特色并有很大影响。他的山水画气魄沉雄,用笔爽健,不泥古法,气韵过人。而期花卉则吸取徐渭和八大山人之长,用笔潇洒,墨色淋漓,其着色花卉更以其独特的技法为世人称道。具文献记载,当时的张赐宁与场州画派的罗聘齐名。
繁荣、多元的现代和当代美术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民承受了一次又一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面对中国近代黑暗的历史和积贫积弱的国情,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首先使中国人民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醒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国体。这次新文化运动不但为美术界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审美理念,同时也为美术界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技法。并使众多的河北美术家走出高雅的象牙之塔,而投入到火热的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中去。
抗日战争期间,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木刻在河北的土地上与中国武强传统木版年画的有机结合,不但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同时为民族救亡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9年,华北联合大学在晋察冀边区建立,他们秉承为抗日战争服务、为边区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服务的宗旨,办画报、办木刻工厂,画壁画、绘制传单、为报刊插图等等,创作了众多表现参军支前、拥军优属、除奸反特、揭露日本暴行、减租减息、民主建设、学文化、讲卫生等重大题材的作品。象阎素用旧门神的形式创作的《打日本除汉奸》新门画、徐灵运用《天官赐福》形式刻印的《抗日光荣》、胡一川的《开荒》、罗工柳的《一面抗战一而生产》、彦涵的《抗日军民》、沃渣的《八路军铁骑兵》、李又人的《军民誓约》等等作品都是以现代木刻与人民喜闻乐见的武强年画进行有机结合,所结出的艺术之果。到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举办的群英会上展出的美术作品已经是木刻、黑白画、连环画、漫画、国画、剪纸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显神显。
在解放战争时期,设置于河北土地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美术系为边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和美术领导骨干力量,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江丰、王朝闻、胡一川、马达、罗工柳、古元、彦涵、王式廊、姜燕、田零等著名画家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创作。王式廊创作的《改造二流子》地域特色强烈、鲜明,被江丰称赞为是当时最出色、最有中国作风的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木刻彩色套印毛主席像更是印制达30万份以上。而冯真在创作《娃娃戏--打老蒋》时年仅17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画家。
成立于1944年的“冀中年画研究社”,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时众多著名画家与民间版画艺人在一起,共同搓商、共同创作,对旧年画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造,从而使当时的年画创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有了新的时代气息。当时,古元、郝云甫、彦涵、田零、姜燕、吴芳、莫朴、秦兆阳、洪波、王影等画家创作的作品在1946年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印制达40多万份,并且仍然供不应求。而郝云甫与姜燕合作的《白毛女》印数竟达10978张。这些作品不但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在形式上将传统的年画特质融于现代意识之中,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种专业画家与武强民间年画艺人的成功结合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周扬称为是“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以冀中年画研究社为基础,成立于1948年的大众美术社作为中国最早的美术社,对推动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社在张树德等画家的共同努力下,运用冀中木版彩印的技法印制出版了如《保卫胜利果实》、《军民闹生产》、《纺织图》、《群英会》等一大批新年画。当时,以古一舟、田辛甫、齐捷、林岗、刘振业、夏一平、翟润书、李春年、皮之先为骨干的“冀南画报社”也很活跃,而当时齐捷和林岗画的也最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这其中虽然有曲折,甚至曾经付出过惨重的代价,但在这短暂的历史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全国解放,大批在河北土地上工作的著名画家如江丰、彦涵、罗工柳、莫朴、胡一川、郭均、陈因、秦征、尤飞虹、王流秋、李少言、刘蒙天、李劫夫、秦兆阳、姜燕、邹雅等画家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和全国各地,并成为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
当时,河北本土的画家比较有影响的有张树德、阎素、王小初、钟志宏、慈旭、佟坡等。1950年,在田辛甫领导下河北搞了三个美术培训班,每期2-3个月,对提高当时画家的水平和美术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韩羽、赵信芳等画家都曾在这里学习。刘明义的连环画在当时基本达到了全国水平。
1953年,河北省美术工作室成立,田辛甫任主任,阎素任副主任。在后来的几年中,河北美术骨干力量有韩羽、赵文发、程桂平、郭重光、王慕乙、曾景初、刘振业、翟润书、赵信芳、王影、曹琪荪、路鑫森、仓恩梨、王志贤、唐秀菊、徐让、清白音、顾家彝、鲁艾、钟志宏等画家。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閺嗗倹妞傚▽鈩冩箒閺佺増宓�
闁哄倻澧楀顔炬媰閿斾勘浠涢柨娑欑煯閹广垺鎷呴弴鐔告毆閻犳劕缍婇。鈺伱圭€n亜鍏婄紒浣靛妺缁变即宕ㄥΟ鑲╂惣妤犵偛鐏濋幉锟犳儍閸℃洝绀嬮悹鍥х墦閻涖儵鏁嶅畝鍐惧殲闁告洖銇樼粭鍌濄亹閹垮嫮纾�闁绘劗鎳撻崵顔芥交濞戞ê寮抽悹鍥烽檮閸庯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