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绘画概况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

清代绘画的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涌现出大批的画家和作品,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清代初期:四王吴恽

清代初期的绘画,有一部分画家是在明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有些变化,但变化不大。被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 历、恽寿平)都是山水画家,只有恽寿平后来改画花卉,而且画得很成功,其他五人都是专画山水的,并且都是模仿古人而变化较少,但在笔墨技巧上却都很成功。 他们虽都是仿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

王时敏的仙山楼阁图

四王吴恽之:王时敏
四王吴恽之:王时敏

王时敏﹝1592 ~ 1680﹞天资聪敏,加上王家当时声望财富相当高,收藏了许多古代书法名画,使他从小就很喜欢古物。受到董其昌的影响,王时敏将一生贡献在临摹古画上,精研传统画法,他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但他缺少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因此他的作品没有新意。他曾经说过:“现在画坛衰微,古代的方法渐渐的被遗忘了,大家都用自己的意思作画,荒谬的方法反而到处流传,最后终至不可挽救的地步。”可以看出他反对自出新意的主张。

王翬的寒塘鸂鶒图

四王吴恽之:王翬
四王吴恽之:王翬

王翬﹝1632 ~ 1717﹞的祖上五代都有画名,而他也在小时候便展现出他的绘画天赋,他在十六岁时正式向同乡的画家张珂拜师,开始大量的临摹古画,打下厚实的基础。二十岁的时候王翬见到了王鉴,王鉴对王翬的画艺很赞赏,并邀请他到家中作客,介绍了王时敏给他认识,安排王翬拜师在王时敏门下,替他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王翬的艺术成就便是来自于他扎实的摹古功夫,且他不拘限于模仿古人,而是会取各家之长,自己再加以发挥,画艺相当精妙。

吴历的《人物故事图》

四王吴恽之:吴历
四王吴恽之:吴历

吴历(1632 ~ 1718)从小勤奋好学,喜欢读经文、写诗词以及作书画。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向王鉴、王时敏学画,打下厚实的基础,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此时吴历的画风像王鉴以及王时敏;中年时,他主要在学习黄公望、王蒙的笔意,也逐渐展现出自己的风格;晚年的吴历确立出自己的画风,以精湛的画术获得画坛上的美誉。

王鉴的长松仙馆图

四王吴恽之:王鉴
四王吴恽之:王鉴

王鉴﹝1592 ~ 1680﹞,字圆照。他的曾祖父是明代大家王世贞,收藏了许多书法名画,王鉴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自然 也学习丰富,根基相当深厚。王鉴的画秉持着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以及思想,他一生追求南宋士大夫画家的笔墨情趣。他曾经说过:“近代的画家首推文征明、沈周, 但他们的画虽然很好,还是有点过于成熟,脱离不了丹青习气。只有董其昌的画,没有拘限在纵横,才是所谓士大夫的画。”他跟王时敏并称为“二王先生”。

王原祁的《夏日山居图》

四王吴恽之:王原祁
四王吴恽之:王原祁

 王原祁﹝1642 ~ 1715﹞学画受到祖父王时敏的影响最深。他曾经画了一幅山水小图贴在书斋的墙上,王时敏看到,非常的惊奇:“我什么时候画这幅图了?”后来知道是孙子画的,便说:“这个孩子的成就一定会高过我。”之后便更加指导王原祁,因此王原祁也跟王时敏一样,最折服于黄公望的画。但他跟王时敏不同的是,他虽然学习黄公望,但他会融合自己的想法,而成就自己的画,并有“中年秀润,晚年苍浑”的变化。

恽寿平的《五色芍药图》

四王吴恽之:恽寿平
四王吴恽之:恽寿平

 恽寿平(1633 ~ 1690),初名格,字寿平。恽寿平家原本是常州的大族,他的祖辈大多是明朝的官员,后来清军南下,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便参加抗清的行列,在战乱之中 ,父子失散了,后来虽然戏剧性的重逢,但因为有这段经历,恽寿平终身不步上仕途,并专心在书画艺事上。恽寿平在画史上以花卉著称,称为“常州派”。

清代四僧:朱耷、石涛等四人

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号称清初的“四画僧”,“清代四僧”的绘画并不完全摹古而是有所创新的。石?的山水画喜用秃笔,干笔皴擦,用湿笔创作的画是很少的,这是他的特殊面貌。弘仁的山水画有墨笔和青绿 设色两种,是仿元代倪瓒的,就连题款的字体也仿倪瓒。他所画的题材多为黄山风景,也有少数梅竹花卉。朱耷水墨写意以花画居多,也有少数山水画,所作都不是 固守陈法而有他自己的新创造,形成了他个人的特殊风格。石涛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都能画,他不守旧的传统画法,具有创新精神。

石涛巨迹《兰竹当风》

读石涛《秋林人醉图》:满天红树醉文章

画家石涛与其作品收藏

石涛性情豪放,诗文书画皆善,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兼工人物、花卉。石涛的山水画博取众家之长,将传统笔墨技法加以糅合变化,一反当时摹古之风,强调“师法自然”...

画家石涛国画山水作品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浅说石涛的一画论

 “一画论”是石涛绘画理论的出发点, 也是其艺术哲学的核心。石涛认为,“夫画者, 从于心者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 即亿万万笔墨, 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八大与石涛的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八大、石涛原是朋友,八大时时有信给石涛。八大七十左右时,石涛年六十四五,两人相差仅五六岁…

     清代前期文坛上名人辈出,八大山人算是最吸引人的一位。他是修行多年的僧侣,诗、书、画往往禅意深幽;他行为怪异,时而疯,时而哑,时而又无比正常;他身世特殊,是明朝皇族后裔,从一出生,就背负了家国衰亡的剧痛。
八大山人: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
八大山人: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

在江西文化史上,隐逸着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人物,他的名号三百多年来为世人惊叹不已。他就是开一代画风,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朱耷…… [详细]

书画里都是谜
书画里都是谜

八大山人画风豪迈沉郁,笔墨简朴雄浑,书法线条狂放不羁,恣纵奇古,以其简约、概括、夸张、变形的水墨大写意,为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体现了明末清初的时代风貌,又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详细]

八大山人的《水木清华图》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浅析

美国惠特尼美术馆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是他个人的心灵史,亦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史。
    他有一首题画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言简意赅地叹出他那隐晦难解的画和题画诗背后的人生。虽然他的简洁孤冷的画风受徐渭的影响很深,但没有人会否认,他的大写意花鸟,自开了一宗。详细>>

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

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八人,他们活动于明晚清兴,清初金陵地区的画家主要以金陵八家为主。他们在清初画坛上是独立于“四王”正统画派之外的一个独立创作群体,在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上较之前代都有着很大的突破,形成了崭新的风貌。

龚贤的山水画

龚贤的《叠障飞泉》

金陵八家之首:龚贤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
    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

金陵八家之首龚贤山水画赏析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龚贤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他经过长期的探索与不断升华,创造了前人不曾有过的浑厚、浓郁的山水画新风格。其层层复加、多遍积染的笔法和其构置奇巧、大方端庄的构图方式,让人感受龚贤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美学品位...

龚贤反对满清统治

1639年,21岁的龚贤在南京秦淮河畔,参加江南文人士大夫集团复社的活动。此时正值崇祯末年……

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

在清代,‘扬州八怪’的提法是贬义。之所以说他们‘怪’,是因为他们的画风在当时来说怪里怪气的,没有沿袭传统,属于非主流。有说法,扬州八怪不是八位画家,现代美术界眼中的八怪是15位画家。”欧阳宗俊介绍,扬州八怪是清中期人们对扬州地区一批画风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扬州八怪中,名头最大的是郑板桥。

金农的《墨梅图》

罗聘的《湘潭秋意图》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

在古代,想要选择当一名“职业画家”,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自唐宋以来的文艺传统便是:“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扬州八怪是清代在扬州地区卖画为生的一群画家。他们的画不仅蹊跷古怪,而且明码标价...

微辞扬州八怪的理由

傅雷不喜欢“扬州八怪”。与刘抗直言不讳,坦诚相告,“……扬州八怪之所以流为江湖,一方面是只有反抗学院派的热情而没有反抗的真本领真功夫,另一方面也就是没有认识中国画用笔的三味,未曾体会到中国画线条的特性,只取粗笔纵横驰骋一阵,自以为突破前人束缚,可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亦可说未尝梦见艺术的真天地...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究竟怪在何处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郑板桥绘画风格解析

他注重领会画理神韵,不受技巧成法的羁绊。“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对他的胸有成竹,郑板桥大反其道,提出胸无成竹。在他看来,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就…

郑板桥的《墨竹图》

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原名Giuseppe Castiglione,意大利米兰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抵澳,同年十一月至北京,由传教士马国贤引见,晋见康熙皇帝。此 后,历经康、雍、干三朝,一职供奉内廷,官至三品。他善画马、畜兽、花鸟及肖像人物,来华后,他积极学习中国水墨画,并改变西方绘画技法,融合成一种中西 合璧的新画风。

郎世宁的《八骏图》

大清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生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米兰。童年时代,郎世宁就已经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后来,他在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工作室接受严格的绘画训练。
    郎世宁康熙五十四年(1715)抵澳,同年十一月至北京,由传教士马国贤引见,晋见康熙皇帝。此 后,历经康、雍、干三朝,一职供奉内廷,官至三品。他善画马、畜兽、花鸟及肖像人物,来华后,他积极学习中国水墨画,并改变西方绘画技法,融合成一种中西 合璧的新画风。
    在郎世宁长达数十年的清宫画家生涯中,他创作了包括纪实绘画、人物肖像、花鸟静物等多种题材的作品。他还将西洋绘画的透视学、解剖学等带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审美相结合,极大地影响了清中晚期的绘画,开创了中西融合的新画风,被称为“西洋画师第一人”。
    郎世宁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特别是雍正和乾降时期的官窑粉彩瓷器上的构图布局、绘画主题,都可以看到郎世宁的影子,可以说,郎世宁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品位。

《八骏图》局部

郎世宁的《牡丹图》

郎世宁 《纯惠贵妃像》

郎世宁的《孔雀开屏图》

相关专题

数据标题文字1

相关专题

数据标题文字1

相关专题

数据标题文字1

专题制作:张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