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流派: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艺术上的具体表现。
    

【达达主义的诞生】1915年秋天,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收“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达达主义的终结】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达达主义的诞生地:苏黎世伏尔泰酒馆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

达达主义的艺术观:美不是艺术的唯一表征

至少从达达主义以来,已经不再回答这样的定义。美不仅不是艺术的清晰特征,而且甚至不是一种必要的特征。通过美来定义艺术是否具有有效性,这种怀疑1900年就出现了。”因为这些艺术大都既不具有平衡、明晰与和谐的形式,也不给人以审美的愉快。杜尚认为“艺术应该是服务于思想的,而不仅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服务于视觉”。因此不美的也是艺术,甚至许多“丑”的东西也同样是艺术。单纯用美来定义艺术或把美视为艺术的本质,并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达达主义的艺术观:反创造性的审美观念

达达主义者们运用文章的上下文,个人或某件事件的照片,公告,书籍封面,甚至是旧车票等,经过剪切和拼贴构成他们的艺术作品。挪用、复制和拼贴,成为达达主义艺术创作的主要方法。从根本上说,这些方法都是与传统艺术中的独创性相对立的。如果说达达主义有其“创造性”的话,那就是它创造性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性概念,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艺术创造自律性的窠臼。

达达主义的艺术观: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消解:

艺术本身的发展,特别是达达主义以来的艺术发展,已经充分显示了艺术是不断创新的开放性领域。它提醒人们,艺术实践的开放性总是质疑着美学的概念封闭性。既然艺术是一种开放的概念,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立场来对待艺术问题。 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其目的并不是真正反对艺术,而是为了打破传统美学的对艺术的限制,重新定义艺术,拓展艺术的边界,为探索艺术的新形式和新结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预示着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

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

达达主义艺术家:汉斯·阿尔普

 汉斯·阿尔普(Jean Arp,1887-1966年),他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抛弃了传统的油画,采用木刻、编织、拼贴及其他媒介来创作抽象的、妙趣横生的作品,包括彩色木浮雕、抽象形式的雕塑、彩色纸的拼贴画等。如《撕碎的纸》(1930)和《揉皱的纸》等。

阿尔普:按照偶发规则排列的拼贴
对于达达主义者来说,“偶发”的即兴创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汉斯·阿尔普的作品是偶发的很好例证。他开创了运用偶发来构成形象,他厌倦了他正在创作的与某些立体主义相关的样式,而是将几张纸撕成大致的方形,让他们随意散落在地板上的一张纸上,并将它们粘贴成由此形成的布局,这些形状的直线性保证了某种程度的规则图式,但是偶发却引入了一种不平衡。 对于阿尔普来说,这似乎是将一种他想要保留的神秘活力归还给他的作品。

毕卡比亚的:《塞尚肖像》幽默与奇想(有时是讽刺或无礼)的潮流大量贯穿在达达艺术中,比热法国艺术家毕卡比亚将一个猴子定在木板上,并贴上了“塞尚肖像”的标签。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

他的一生就是在改变着住所、朋友、思想、风格,为一种事业而斗争,然后再来反对这种事业,从而争取一个新的事物,然后再把它抛弃掉。他是由祖传意识和性格造成的无政府主义者,是个既啰嗦又具破坏性的画家。他嘲笑一切,包括嘲笑自己,并且喜欢诋毁一切思想、机构和人。他的多疑使他独断专行,他的自由更是到了绝对自由主义的地步。总之,他不想正经干事,而想大吵大闹。但不管怎么说,毕卡比亚仍算是他那时代的一位大家,而且更算得上是一位人物。
     达达派主张摒弃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声称艺术与美学无关,当然也不要艺术的节奏、匀称、和谐等等了。他们要创造的艺术是一种符号,在诗歌上,是无意义的字句组合:拿一张报纸、一把剪刀,把文字剪下来,照你所需要的诗歌长度,任意排列这些剪下的文字,便是一首诗。在绘画上:无意义的线条与色彩构成,就是一幅画。这种艺术虚无主义的态度,正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美术上的表现。法国画家毕卡比亚是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

毕卡比亚与别人合编的《达达》杂志
 1918年,毕卡比亚来到纽约,不久,他自己办了一份目的在于反对一切的杂志《391》(该杂志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施蒂格利茨的刊物)以及和别人合编的《达达》杂志。

汉娜·霍克:《用达达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

在这件《达达用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中,她展示了这些综合的主题,艺术家以一种似乎偶然的方式,将有选择性的剪切照片混合排列在一起。霍克将她的照片出现在右下角,与一张欧洲地图饼子在一起, 展现了妇女解放的进步。霍克意识到妇女与达达都必须撼动社会,她创造出了这种信仰的有力的视觉宣言。
     分裂与碎解,霍克的照片拼贴机智地反映了魏玛德国多样化的社会断面,展现出她作为女权主义达达先锋的面貌。

女权达达主义:汉娜·霍克

拼贴是达达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拼贴的常常是杂志照片的片段,通常故意组合成反逻辑的作品。使这种集成照片技巧达到完美的柏林达达主义者之一便是汉娜·霍克(Hannah Hoch,1889-1978),霍克的集成照片极为敏锐, 因为她的作品汇集了许多当时谈论的话题,通过表现匆忙混乱,矛盾和讽刺因素的景象,她的作品不仅促进了达达的荒谬不合逻辑,而且对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两个最激动人心的发展、即妇女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义和大众印刷媒介的爆炸性增长,做出了尖刻而富有见解的评论。

杜尚与达达主义:属于一个人的运动

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进行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他的代表作有:《下楼的裸女》、《泉》、《L.H.O.O.O。》、《大玻璃》、《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等。
    

1912年初:杜尚《下楼的裸女》

这幅画的画面色彩单调枯索,线条密集错乱,当时一些人甚至讽刺为“木材厂大爆炸”。这幅画最初去参加一个立体主义展,但后来被证明是未来主义绘画的典范之作,纽约记者巴荣当时如此评价:“标题牛头不对马嘴,画布上没有裸体的人,不管你怎么用心看,也不管你从什么角度看…”

《下楼的裸女》被拒:杜尚决定不再做画家: 对于"运动"的钟情使得杜尚完成了其艺术生涯中的一件重要的作品——《下楼的裸女》。"我想要画一个不同于古典的斜躺着或站着的裸体,要画一个在运动中的,那会很有趣。"也便有了一副一个在下楼过程中的裸体——《下楼的裸女》。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杜尚在艺术立场上的独特,"运动"以及用描绘运动来排挤美。在1912年初,杜尚把《下楼的裸女》送交到当年的独立沙龙去展览,却遭到了拒绝。因为杜尚的作品让热衷于立体主义的评审感受到了杜尚对于立体主义的威胁。
     作品被拒让杜尚意识到:标榜解放、自由的现代派其实与传统派一样,照样能画地为牢。在艺术中,一切新旧风格的更替都不能真正让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一切革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权威。而杜尚在敏感的认识到这点后做出了选择,"从1912年起我已经决定不再做一个职业意义上的画家了。"

后现代主义之父杜尚的达达之路

达达主义的著名人物马塞尔-杜尚并不是苏黎世达达的发起人,他是在纽约和达达主义发生关系的。
     杜尚的艺术无政府主义行为都在他真正接触达达之前,也就是说,不是达达影响了杜尚,而是杜尚照亮了达达。

杜尚艺术生涯重要事件年表

* 1912年创作完成《下楼的裸女二号》

* 1913年创作完成《现成的自行车轮》

* 1915-1923年创作完成《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译:《大玻璃》)

*1917年创作完成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喷泉》独立艺术家展,送《泉》参展,未获准展出。

*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L.H.O.O.Q)

*1921和马雷一起出版了一期刊物《纽约达达》

*1928之后:参加各种棋赛,写棋书,成为法国棋协会会员,参加国际比赛。》

*1944:开始着手秘密地创作他的最后一件作品:《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这作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有20年的时间。

*1967:法国专栏作家卡巴内采访杜尚并出版了《杜尚访谈录》

*1968:10月1日在法国巴黎的寓所去世

杜尚对艺术史的重要贡献:现成品

"现成品"是杜尚对于艺术史作出的总重要的贡献。"现成品"于杜尚而言不仅仅是找到了他所谓的逃离绘画的途径,更是摆脱了"艺术"的途径。"现成品"是在反习惯上的艺术权威。"

1913年 杜尚的现成品:《自行车轮》
首件现成品诞生

《自行车轮圈》是杜尚第一件现成物品艺术,这类艺术作品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艺术的定义问题。这件作品实际上是一个“辅助性的现成物品艺术”:一件普通的物品(自行车轮圈)被稍作改动,上下颠倒着放置在另外一件普通物品之上(厨房高凳)。杜尚说他喜欢这件作品的外观:“感觉轮子的转动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直到今天,《自行车轮圈》仍旧是一个荒诞主义的视觉奇迹。

杜尚的《泉》:什么是艺术

“小便池”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什么是艺术?”如果“小便池”是艺术,还有什么不是艺术?如果没有什么不是艺术,那就什么都是艺术。如果什么都是艺术,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艺术。如果什么都不是艺术,那么,艺术也就只剩下了对艺术本身所发出的质疑和追问。
     这样,“艺术”和“技艺”区分开来了。它与生活平等交流,并直指人心,贯穿思想。艺术家们在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作为媒介来传递他们对于艺术提出质问的各种观念。这时候,艺术开始变得出乎预料和看起来难以捉摸。尽管你并不一定喜欢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和你的生活越来越近了。

1919年 达达派的旗帜《L.H.O.O.Q》:
给《蒙娜丽莎》画胡子

 《L.H.O.O.Q》便是杜尚那副给《蒙娜丽莎》画胡子的作品被归为达达派的旗帜。因为它比任何作品都更能反应反权威的立场,它和大众的敬仰的艺术品来了个玩笑。
     当杜尚在这个名画的复制品画上胡须的时候,也意味着复制对于绘画的取代。很多年后,杜尚说道:“达达是对绘画的物质性的极端抵制。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态度。它在实质上与观念上都与‘文学’相联系。它是一种我仍旧非常同情的虚无主义。”

现成品的概念,杜尚在1915年就想到了,当时他在五金店买了一把雪铲,在上面写了“胜过断臂”,他认为这个现成品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艺术,也不受审美愉快的指使,但是它有形式,有标题,有艺术作品的样子,它是伪装的艺术。“雪铲”不为人知,对杜尚却很有意义,现成品这个概念就是从这儿产生的,“现成品”这个短语不是像一个标题那样来描述某种事物,而是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另一个领域。

1917年 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杜尚的现成品《泉》

1917年,杜尚把自己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并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这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它质疑了何为艺术品的传统艺术观念。现成品从那儿开始进入艺术的领域,改变了以往只有画画、雕塑、或其他富含手工技艺的东西才能被视为艺术的观念。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在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泉》打败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两件作品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2005年,全球500位重要的艺术界权威人士把这个小便池评为对艺术史影响最大的艺术作品。

杜尚的小便器:启蒙现代性的逻辑结论 试问杜尚的《泉》究竟是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如果你认为它是现代艺术(这从历史-时间上来说非常合理,因此许多历史学家把杜尚刻画为一个达达主义者、一个历史上的先锋派),那么,这就与以现成品(物性),或观念(理论)为主导的当代艺术的习见相冲突。如果你认为它是当代艺术(这从理论-观念的角度说也非常恰当,因此许多理论家将杜尚当作观念艺术/当代艺术的始祖,从而成为“艺术终结”

1915-1923年 杜尚:《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

这件作品看上去是一张非常抽象的画,但是杜尚却把它看成是逃离绘画的作品。《大玻璃》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半部分是"新娘"的形象,但那也只是支离破碎的图形,下半部分则是所谓"光棍"的形象,由一些形状完整的机器形象构成,有巧克力磨,有一架水车,还有九个形状各异的模具。作品名称之所以取名为"大玻璃"也正是因为杜尚将画画在了玻璃上。玻璃对于杜尚来说有着画布所不具备的新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画家让画布空白着,他还是意味着对观众有所表示,那画布还是会被当成是一件物品去看。那玻璃就不同了,它上面那些空白的部分无法让人凝视凝想……而在玻璃上,画上去的形象就是那个形象,没有填补空白或取悦视觉这一说。"

杜尚的意义——杜尚对之后艺术的深远影响

【杜尚的创作及其对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对美国艺术的发展贡献最大的艺术家就是法国人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杜尚是一位彻底的思想家,他将西方艺术引上了一条“观念主义”(Conceptualism)艺术之路。杜尚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可以是有形的物体,更可以是无形的观念。
     杜尚为后人树立了藐视权威、超越限制、追求彻底自由的榜样,他的现成品是一种意在象外的象征物,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就是“艺术无处不在”,“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原本就没有传统束缚、敢想敢干、勇于进取的民族,杜尚的思想无疑强化了他们的民族特性,更给他们无拘无束的大胆进取指明了方向。于是,美国艺术家便在杜尚开创的这条“观念主义”艺术之路大踏步前进了。美国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蓬勃兴旺的局面,它的大部分探索都是对这条新道路的开拓与发展。

从马塞尔.杜尚到安迪.沃霍尔

杜尚——不断的解构艺术和经典

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并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当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成为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人的存在意义成为了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仅仅停留在古典美学范围内,已无法给出真正的阐释。或者说,这个事件已不再仅仅是个美学事件,而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因此,我们把审美的视野扩展为审美文化的视野,这是反思现当代审美走向时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这也说明,当前的审美批判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批判。

沃霍尔——赚钱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

不像古典艺术家那样把艺术视为神圣的可以献身的事业,沃霍尔是把艺术作为获取个人名利、成功的职业来看待的。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就像一架机器一样,整日机械地劳作着,目的不是为了艺术,而是假借艺术的名义来赚钱。 在消费意识形态笼罩社会各个领域的时代,艺术本应带给人们的历史感消失了。人们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剩下的只是在一个没有质量的点上游荡,在这里跳舞,也在这里死亡。詹姆逊(詹明信)就曾明确指出后现代文化的“历史感消失”这一症候。

所谓艺术之死:
从马塞尔.杜尚到安迪.沃霍尔

 1912年,马里于斯·德·萨亚斯在当年的《摄影》7月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日落》的文字。这是继尼采在哲学领域喊出“上帝之死”后,西方现代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送来的“艺术之死”的消息。 “艺术之死”的预言作为对古典艺术的反抗,是那些即将经历或正在经历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艺术家直面虚无而做的一次心灵的挣扎。从这个角度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反理性、反规律、反传统、反经典,是对摧毁了人的价值体系的罪恶战争的不满情绪的彻底发泄。在这一点上,现代艺术与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

专题制作:张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