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身份给很多女性艺术家带来困扰,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压迫。当然,她们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优势也是显明的,柔和、关怀、感性、敏锐、细腻存在于她们的作品中。她们都关注与内心对话、与个人情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她们更注重挖掘个人经验及从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具个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倾向;她们大多从感性分析的角度介入题材和把握主题,更注重艺术的感性特征,注重直觉的、官能的呈现;作品里有着更多孩童般的幻想;对于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大主题缺乏兴趣,而对自然的、生命的、人性的乃至与生存问题相关的主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关爱。详细>>
1975年作品《托马斯之唇》
1995年作品《洋葱》
2010年 MoMA现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1972-1975),到后来结识德国艺术家乌雷,开始两人长达十二年的合作伙伴和情侣关系(1976-1989),再到离开乌雷(Ulay)后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新的独立性探索(1990年至今)。这位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t”)的女人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但却是来自中东欧的斯拉夫族裔,她1946年出生于作为巴尔干核心地区的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艺术家早年的生活中,父母的经历、战争的暴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的社会主义局势等因素都对其成长构成了影响。
作为当代国际上少数几位以观念性著称的女性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霍尔泽求学和初涉艺坛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观念艺术兴起和鼎盛的时期,作为一种对传统艺术形式物质化和造型性的反叛,观念艺术强调艺术的“非物质化”过程,观念艺术家通过各种实物、照片、文本、语言、音像等媒介方法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思考。
而语言和文字始终是观念的重要媒介,观念艺术家也因此始终将其作为创作上的重要形式。霍尔泽对此的运用,一方面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正是受这种大的艺术史背景的影响。
霍尔泽语言和文字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存的现实、道德与宗教、政治、权力、性别、种族等等,另外内容还多少带有一点自传的色彩,由于其中的很多句子涉及到父权、妇女的弱势地位等内容,有人据此将霍尔泽解读为一名带有强烈女性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甚至女权主义者。但霍尔泽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她从来不把女性主义作为个人创作的标签,只是有时将其作为必要的内容之一。详细>>
年轻时的潘玉良
潘玉良《持扇女人》
潘玉良《女人体》
潘玉良原名张玉良,14岁时不幸被无良舅舅卖入青楼。后来,她被海关监督潘赞化赎身,改名潘玉良。在丈夫的支持下,潘玉良踏上了追寻艺术的苦旅。她的油画造诣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女性中首屈一指,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油画家和现代美术教育家。她一生在油画、白描、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有颇高的成就。仅就这点而言,同时代的其他女性艺术家就无法望其项背,就是同时代的男性画家徐悲鸿、刘海粟也没有完全做到。潘玉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女画家之一,她卑微的出身和艰辛的生活经历被世人所感叹,但她不凡的艺术成就更加令人钦佩。一份巴黎艺术刊物曾评论:“现代艺术博物馆、赛诺斯奇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和巴黎市博物馆以拥有她几幅最成功的作品而自豪。”
专题制作:张怀心